中华龙缘网论坛

标题: 弹响人生的金琵琶-董星 [打印本页]

作者: 艳丽中华    时间: 2017-3-18 13:46:39     标题: 弹响人生的金琵琶-董星

弹响人生的金琵琶

----记钻井工艺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张金成博士

文/董星


打碎的盘子在踢一脚,满地的碎片从南向北展开,就构成了地质学家们描绘的中原油田地下油气构造图—西南部狭窄,东北部较宽,南北延展近200公里,东西宽数十公里,形似一把横躺在中原大地上的琵琶。中原油田的前辈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金琵琶。从1975年9月濮参1井发现中原油田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原石油人奏响了这支金琵琶。

金琵琶成就了曾经的中国第四大油气田--中原油田,金琵琶开创了一个新的石油地质研究领域—断块油气田,金琵琶的乐章下走出了一支享誉世界的石油工程铁军—中原油田石油工程队伍。弹奏金琵琶的乐手不计其数,有一个人成为众多乐手中的乐师、专家,他就是中原油田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钻井工艺研究所所长,钻井院科技办主任张金成博士。


辛勤的汗水浇筑人生的旅途

同大家一样,张金成也走过了漫漫的求学之路,只是这条路他走了很长很长。张金成1963年出生在豫西社旗县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贫穷中渡过的。但是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尤其能够吃的了苦,耐得住求学的寂寞。

1978年恢复高考,让这个本已准备初中毕业回家劳动,补贴家用的孩子看到了新的希望—上大学,知识改变命运。上高中的几年他早已经记不清是怎么过来的了,每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从早到晚被淹没在上课、做作业的无休止循环中。命运就是这样垂青于辛勤的学子,机会总是让有准备的人抓住。那一年恢复高考,那一年改革开放,那一年中央提出建设十来个“大庆”,那一年一大批转业军人进军石油企业。在张金成的家乡,南阳油田被发现,南阳会战开始了。

听着隆隆炮声,看着一辆辆大型石油载重汽车从家门口经过,望着随时随处可以看见的,车门上印着河南石油勘探局名字各种汽车,张金成萌生出当一名石油工人的梦想。天随人愿,1981年9月张金成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钻井工程专业,成为一名准石油工人。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和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省吃俭用,只供他和一个弟弟读到了大学。在学校张金成以农家子弟的淳朴、勤奋、好学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还当上了副班长、班长。1985年7月他顺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当年,他又顺利的考取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那一年他22岁。1988年6月他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获硕士学位。被分配到中原油田工作,真正实现了当一名石油工人的梦想。

1988年,正是中原油田大干快上,科技攻关最热火朝天的时期。胡状油田,文南油田等一个个新区块投入开发。中原油田的产能很快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刚刚来到油田的张金成被火热的生活感染着,迅速投入到生产实践中。

……

冬去春来,转眼十几年过去了,随着中原油田的产量逐年递减,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老油田焕发青春的压力越来越大。当时做为主抓管道技术、采输气、井况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专家,张金成感到了压力与不足。旧有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地下需要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来油田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却越来越少。从1993年基本停止招收技校生后,技术工人数量也逐年下降。这一切也同时困扰着张金成。搞石油没有技术不行,没有先进技术更不行。

改变不了政策,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现状,就改变自己。根据自己多年对中原油田地质情况的了解、认识,对断块油气田地质情况复杂,地下压力突变情况多等一系列问题的了解,张金成下决心求学。

2001年9月已经年近40岁,到了不惑年龄的张金成,克服知识陈旧,工作忙,记忆力衰退等诸多困难,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那是怎样的一种考试,又是怎样艰难的学习过程。由于是在职读书,工作单位在中原,在濮阳,中科院在北京。时间上的各种冲突,空间上的种种难题,都成了学习上难以逾越的障碍。当时开班时,全班有35人,但是在严格的考试面前,在导师近乎苛刻的学习要求面前,在中科院这个国家品牌下面,在长达7年的磨练下,到最后通过论文答辩毕业的只剩下7个人。张金成就是其中之一。不知道是命运的刻意安排,还是天意巧合,这7个人的博士学位全部完成也是用了7年时间。直到2007年7月张金成才拿到博士学位。7,大概就是张金成的定数。7年来刻苦学习、持之以恒、从不言弃,终于以优异成绩毕业。张金成由此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迎来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又一次转折。

2007年12月,根据《中原油田技术专家选拔管理实施办法》(中油局人资[2007]110号)有关精神,按照局党委组织部《关于开展技术专家选拔推荐工作的通知》(中油局党组[2007]25号)要求,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过竞聘、选拔,确定推荐张金成为单位首席技术专家。


不懈的追求成就人生的梦想

1988张金成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站就是钻井院。先后担任了 钻井院工艺室力学组组长、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一路上在专业技术,社会工作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又潜心研究管道技术;担任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采输气室副主任、井况防治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科技办公室主任等专业技术职务。成为技术全面,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骨干。

20多年的钻井、采油科研技术生涯,风尘仆仆一路走来,身后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那一本本获奖证书,一项项荣誉称号,一次次角色的转换,使他由一名怀着对钻井科研事业的好奇与美好憧憬的学子成长为今天的首席技术专家。他曾先后多次荣获过钻井院“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优秀管理者”;“局十大知识型员工标兵”、“道德模范”、“石油工程系统先进个人”、“局博士后工作先进个人”“局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在油田科技强企的道路上,他是一名不知疲倦的行者,他永不停歇,因为他对油田科技事业有博大的爱,对人生有着美好的梦想。

作为科技办主任,他对于科研管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先后组织实施了项目长负责制、科研工作例会制等管理新举措,保证了科技攻关按计划运行,使钻井院科研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四年来钻井院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5项;局科技进步奖38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通过省部级鉴定项目6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院科研成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他在工作中不断健全科研工作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在项目的组织运行管理上比以往要求的更细、更严、更系统。他组织定期召开科研例会,确保了科研工作有困难及时解决、有问题妥善处理;强化科研激励措施。

他积极鼓励周密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各种技术交流活动。两年来,钻井院科技人员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24篇,活跃了学术气氛,提升了钻井院知名度。

2006年是钻井院新立项目最多的一年。元月6日第一个部级十条龙专题在北京立项,从此开始,张金成不断奔波在新立项目的征途中。别的地方不说,仅一年时间先后去北京11次。每次出差论证项目,都把他看成是一次战斗,全力以赴。从没有因为家务事、私事向领导请过假

二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是短短一瞬间,一刹那。而他却把这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他为之追求的钻井科研事业。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不懈追求,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积极工作,切实发挥出一名普通党员、技术专家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大家的信赖、尊重和钦佩,个人威信、感召力、人格魅力、人格形象逐步提升,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奉献与牺牲铸就人生的丰碑

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歌曲生动而鲜活的描绘了石油人风雷地动的工作场景和战天斗地的满腔热忱,也正是这首歌激励了一代代石油人艰苦创业的豪情壮志。在我们为之倾注满腔赤诚的濮水河畔,在西斜坡,金琵琶正在奏响中原崛起的华美乐章。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有着无数双勤劳的双手在共同描绘着油田二次创业的美好蓝图,在他们那普普通通名字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2005年,张金成走上钻井院科技办主任的岗位。他淡泊名利,身先士卒,专注于钻井科学技术研究。上任伊始,就临危受命,负责全局钻井系统三年科技攻关项目“中原油田钻井工程综合配套技术”总结报告的编写。这个项目有五个钻井公司和管具工程处、固井工程处、测井公司,及钻井院等九个二级单位参加。其中钻井院还有工艺所、油化所、定向井中心等三级单位分工合作,点多面广,工作协调难度可想而知。他主动放弃休息,牺牲了全部节假日,克服重重困难,经过5个多月的努力,使该项目顺利通过局级鉴定验收,并获得中原油田科技进步特等奖,年底又通过总公司鉴定验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局的三年科技攻关钻井项目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06年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元月6日,第一个部级十条龙专题在北京立项。当时,他的孩子正在读高中,马上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爱人不巧又在外出差,张金成同志仍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北去的客车。面对每一个新立项目,他都是全力以赴的去组织,对论证报告不厌其烦的改了一遍又一遍,对汇报材料改了一遍又一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达到最佳汇报效果。要做就做最好,付出总有回报。仅2006年,钻井院就新立科研项目20项,其中,部级项目1项,部级十条龙专题2项,川东北先导试验项目4项,国家863项目1项,再次刷新了中原油田钻井院参与部级项目的纪录。

他常说“每一项工作犹如一座战斗的制高点,必须象一名无畏的战士,向着目标,全力以赴地冲上去!”他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学者的责任让他迎难而上。

在钻井院科技办主任的岗位,他感到责任重大,如何圆满而创新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科研任务是他悯思苦想的问题。他深刻认识到:全院现有科研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已承担的科研项目的需要。因此,引进和培养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在他的大力倡导和积极组织下,顺利启动实施了钻井院“伯乐218人才培养工程”。他经常抽出时间与徒弟们促膝谈心,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学习成长情况,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现在已经有一批年轻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充实到一线科研队伍,迅速成长为科研骨干。

同时他还积极做好钻井院博士后工作分站的工作,对博士后的科研工作投入了满腔热忱。一方面积极引进博士后,一方面积极管理。经常与博士后谈心,让他们感到备受关注,安心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及时帮助解决他们选择现场急需的攻关难题、课题。对他们编写的开题报告、汇报多媒体,都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2006年,钻井院一次引进3名博士后,他们的科研课题都一次性通过专家论证,并且都获得了90分以上的好成绩,受到有关单位和领导的一致好评。2007年钻井院又一次引进4名博士后,成为全局引进博士后人数最多的研究院。2007年钻井院培养的第一名博士后侯树刚以全优的成绩出站。并且多次被评为局博士后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张金成就任钻井院工艺所所长后,面对科研人才匮乏的局面,他更是把培养人才工作放到重要地位上来。在他耐心细致的指导帮助下,一些人很快成为工艺所的中坚力量。9月,他又将自己指导的两个博士后课题组成员和工艺所的年轻大学生组合到一起成立了学习型组织,他亲自授课,加快了科研人员的成长步伐。在年轻人心中竖起了一座爱岗敬业的丰碑。


爱心助学书写出人生的赞歌

当我们惊叹于张金成的执着、毅力,羡慕他的才华、专业,和头顶上的博士帽,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等一系列耀眼的光环时,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有一颗火热的爱心。

张金成热心助学,已经坚持了7年之久。

那是8年前,张金成回母校石油大学拜师,偶然听导师说起校内有不少贫困学生的事。不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贫家子弟生活格外困难。他们有的一天只吃两顿饭,有的一连几个星期都舍不得买份荤菜吃,个别学生面临辍学危机。同是农家出生的他,深深理解他们既想求学但又有经济压力、身心疲惫的复杂心境。第二天,他就请老师帮忙,找到了4名需要帮助的小师弟和小师妹,张金成从此和他们结缘。面谈,电话联系,网络沟通,畅谈人生感受,融入人生哲理;谈笑风生中的批评与鼓励,中原油田的光荣与梦想,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他们健康的人格。为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张金成给他们每人每学年1000元的资助。像老大哥一样鼓励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克服困难,勤奋努力,将来做一个对家庭、对国家有用的人。在张金成细致精心的言传身教和经济资助下,4名学子在关爱中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张金成说:“只要你们想继续上学,考上研究生、博士生也不怕,我会照样帮助你们”。他们当中有2人考上研究生,张金成践行诺言,关爱如初,他又继续资助他们直到毕业。

逢年过节,张金城都要打电话、发短信向他们问候。放假了,张金成邀请蒋金宝他们来中原油田参观,了解油田。这些学子们的往返路费、食宿都由张金成负担。7年来,他节衣缩食,无私资助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后来有继续资助1人硕士研究生毕业,资助的1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且签约加盟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成为一名中原油田科技攻关的一名新兵。

鼠年春节后一上班,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学子就从几百里外的菏泽市曹县老家匆匆赶到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这个青年学子就是蒋金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博士。

蒋金宝读硕士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银行就催促他偿还上大学一年级时借的6000元贷款,蒋金宝又一次陷入了窘境。张金成闻讯,毫不犹豫地把6000元钱塞到蒋金宝的手中,笑着说:“小蒋,只要你一心求学,你将来就是读博士,我也要继续支持你!”

蒋金宝读硕士的3年里,张金成每个学年给他提供2000元帮助。为帮助蒋金宝完成科研项目,张金成还千方百计为他提供便利。小将没有辜负张金成的殷切希望,2005年,他以出色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后,又顺利考取了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博士研究生。蒋金宝在第一时间打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张金成。

张金成听了,比当年自己考上了博士研究生还高兴。他鼓励蒋金宝再加把劲,相信他一定会胜利完成博士学业。蒋金宝读了博士,张金成每学年资助他4000元钱,蒋金宝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转眼间,2年过去了,蒋金宝即将博士研究生毕业。张金成请他来中原油田考察,希望他能来中原油田从事开发技术研究。蒋金宝听从了张金成的建议,不久便与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签订了进站协议。

当问他为什么毫不犹豫地坚持来中原油田时,蒋博士说:“如果没有咱们油田张金成主任的大力资助,我别说读博士,恐怕连本科我也读不完。我之所以选择来中原油田效力,就是为了用知识报答在我最困难的岁月里帮助过我的好人!”

张金成老家的村里有条通往小学的土路,坑坑洼洼,夜间上学走路深一脚浅一脚,甚至摔倒,雨天更是充满水坑和烂泥,极其难走。为了孩子们安全方便上学,村里去年决定要把这条路修成水泥土路,但资金一直存在缺口,工程向后推了又推,他听说后马上给村里寄去了1万元钱。

2009年张金成春节回老家探亲时发现,他就读过的保合庄小学还有不少穷孩子需要救助,便萌生了个助学计划——拿出几万元钱,设立个奖学金,让那些穷孩子们踏踏实实地坐在课堂里念书!他献出的不仅是数万元的金钱,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一个油田科技人员的责任。

为了那些学子不被贫困压弯青春的脊梁,为了国家科技发展后继有人,张金成的奉献无价!

不求于己、不求眼前的回报才会有最丰硕的回报。

张金成一株一株浇灌的小树必将长成满眼葱绿的茂林。

现在:蒋金宝就分在了工艺所,拜师于张金成,由于有了更好的便利求教条件,蒋金宝在张金成的带领下,迅速成为一名科研骨干,无论在戈壁沙漠的试验现场,还是在学术氛围浓厚的讲坛,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一名中原油田科研战线上的尖兵。

在油田钻井技术研究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张金成始终在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欣慰的目光。为了中原石油人二次创业的期待,他义无反顾,为了让金琵琶弹奏出时代的最强音,他责无旁贷,一如既往。尽管他的身材还略显单薄,但是学者的赤诚已经坚如磐石。


                                  二00九年十月



作者: 星星春鸣    时间: 2017-3-20 05:38:34

榜样的力量




欢迎光临 中华龙缘网论坛 (http://lxpy.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