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缘网论坛
标题:
孝道,是德行、文化、也是秩序—董星
[打印本页]
作者:
艳丽中华
时间:
2017-3-24 04:40:46
标题:
孝道,是德行、文化、也是秩序—董星
孝道,是德行、文化、也是秩序
文/董星
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孝道的国家。濮阳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发源地。古24孝之首舜帝,是濮阳人。他开创了中国孝道文化的典范,成为上下5000年中华孝道文化的第一个引领者。张清丰是中国古代官场举孝廉的典范。全国唯一以孝道人物命名的清丰县是濮阳人的骄傲。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孝”字。说明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孝,是一种德行。
现代人喜欢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上喋喋不休。其实大可不必。德治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德治的动力、效果源于内心的自觉。法治的动力、效果是外在的强权。法,不可能穷尽于人的一言一行。德,其作用可以涵盖人的每时每刻。仅以孝而言,法的规定与处罚局限很大,效果微乎其微。对不孝者依法惩处,轻,不足以以儆效尤。重,恰恰可能以法的名义剥夺孝的行为。孝,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德行。
孝,是一种文化。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周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级的封建贵族官员,七十岁就要把执掌的政事交还国君而告老还乡。在朝廷,天子要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礼遇,受到晚辈的伺候。《礼记·王制篇》规定,老人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岁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让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甚至影响改变了其它宗教教条。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关于如何具体行孝,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明确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时,要做得和颜悦色。
孝,是秩序。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师长、供养侍奉外,还要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
自秦代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
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昭示其尊老敬贤的教化,推行其以少胜多的统治政策。历代的法令都有类似的规定,凡需赡养老人者,官府可以减免其徭役和赋税,有罪者可以减轻其刑罚;同时都把“不孝”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严厉处治。
今天,我们提倡孝道,特别是做为普通百姓,是做人的根本,生活的法则。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是每一个人不容回避的责任和义务。行孝,可以修身养性、融合家庭。也可以报国敬业、凝聚社会。最终塑造一种无可比拟,延续久远的孝道文化。
欢迎光临 中华龙缘网论坛 (http://lxpy.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