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五画像
----五独俱全的当代书画家老五(刘存铭)
文/董星
给著名书画家画像,不是件容易事。老五,兄弟6个,排行老五。有朋友介绍,老五五独具全。这五独内涵却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委员。有5个国字头的头衔。如果整一个5+2,则还有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曾任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专家鉴定室成员。
艺术家老五
老五的艺术家气质显而易见。长发披肩,配沟壑纵横的前额,许久不修的边幅,最主要的是鼻子,有旺妇相,不似那尖嘴猴腮的。其质则在于特立独行:“我喜欢大自然,喜欢那些没有被人类触摸过的山山水水。”“艺术创作是个人行为,是个人感悟的表现和倾诉。”“没有自己绘画语言的画家,就不叫画家,应叫画匠。”老五是艺术家、画家,不是画匠。
第一次欣赏老五的画是在于军针馆,一支似残不残的荷花图,有点弯曲,枯萎的荷花茎顶着一朵尚未绽放的荷花,红红的一个尖尖,像一只佛手,托起蓝天,让人过目不忘。其余都是留白。纯笔墨,简洁而有趣味。其画的魅力大概就是这样,寥寥数笔,一点不忘。老五的名画《面壁》就是这样。
第二次是在老五的工作室。满满的,到处都是字、画、古玩,还有很多碎陶片瓷片。宽阔的工作台上堆满了作品、资料、笔墨纸砚。一个字,乱。两个字,奢侈。其奢侈程度突出的表现是用一个汉陶猪圈做烟灰缸,把中华烟的灰烬涂抹到猪圈的食槽里。有人说他奢侈,他笑着回答古为今用。老五有一辆本田商务车,后面的座位都被放平了,成为一辆房车。老五就是开着他,到北京的荣宝斋办画展,到大山深处去写生,到北京最高档的酒店去赴宴,到庙宇高堂,看柳下惠坐槐不乱的地方,捡拾村民不屑一顾的秦砖汉瓦。
第三次欣赏老五的画是2011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老五与他的儿子举办“老五父子水墨.陶塑展”。展览的头一天,与于军大夫等几位朋友从龙都濮阳,千里奔袭赶往北京。据说,荣宝斋的书画展代表着中国书画界的方向和水平。荣宝斋举办父子水墨.陶塑非同类艺术作品展,好像没有先例。子承父业的不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不多,日月同辉更是凤毛麟角。
收藏家老五
老五爱收藏,特别钟爱汉代的东西。很多书法家、画家,也都喜欢收藏,也都懂一些珠宝玉石,文物古董知识。家里也多少有点稀罕的,值钱的东西。但是如老五一样都整成国字头的会员不是很多。把汉陶做的猪圈当烟灰缸,如今仍然用徽墨、徽砚写字作画,用长城砖残片刻巨大的印章,捡拾农家墙根下的秦砖汉瓦,到穷乡僻壤找一块石碑研究一番拓印碑文的人,很少。
老五喜欢汉文化,经常有朋友求字,老五就写汉简。那一年,博艺传媒庆祝乔迁之喜,请老五赴宴,老五就题了一幅字:“博艺传媒”。拍摄微电影《城里儿子村里爹》的时候,公司刘总就坐在这幅字下当了一回本色演员。作者研究南乐县留固店的大槐树,老五送“坐槐不乱”匾额。汉简。
老五的工作室,最为引人注目的多是汉代文物,尤以汉陶居多。粮仓,居室,灶台,......应有尽有。在一个偏远的农村,现在盖房子已经有青砖、机砖,钢筋水泥了。老旧房子拆下来的旧砖农民舍不得扔,也没有地方放,看着好好的,大大的,还挺结实,就垒院墙用了。老五看到如获至宝,那都是汉砖。比我们现在的普通机砖长宽都多出很多。
早在2004年、2005年,老五曾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二套“艺术品投资”栏目,谈“古陶俑的收藏与鉴赏”、“历代摩崖拓片的收藏与鉴赏”、“书画鉴赏与收藏”。 看着他那些栩栩如生的陶俑,让人首先想到了咸阳的兵马俑。老五的儿子从艺学陶塑,与此也不无关系。
老五对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等均有深入研究,对东汉隶书、北魏碑拓十分喜好,终日心追手摹,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是集书法、绘画、篆刻、雕塑、鉴赏“五艺”于一身,且皆有所成。
鉴赏家老五
老五到中央电视台当鉴赏专家,可不是开玩笑,那是要动真格的。老五的艺品轩,古玩字画诊所,在濮阳,在中原油田,在圈子内也是赫赫有名。诊所,从起名,就看出老五的特立独行:看病的地方。
老五看病,医德高尚,原则性很强。古玩,只说断代,好坏,不谈价格。如果遭遇设局,骗子,好坏都不说了。但是老五也有例外,喜欢挑战权威。一次,在某博物馆参观,朋友指着展柜里的一面旗说,看看人家几百年前做的东西,料子、做工,那叫地道。老五不屑一顾的说,那是仿品。朋友不信,老五指着旗子的边缘说,你仔细看布边,是缝纫机匝边,缝纫机线,针眼挨着针眼,不是手工活。缝纫机才出现多少年?两三百年的事情。
用老五的话说,做鉴定很容易,就像中医大夫看病,凭的是知识和经验。看古玩,一是材质,二是工艺,三是品相,四是细节。一次,陪朋友参观,看到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字画,朋友极为欣赏,赞口不绝。老五随口说道:复制品。不成想被解说员听到,不依不饶的。本来只是朋友间交流,闲聊,这一不依不饶,勾起了老五的个性,一定要给她整个明明白白。
老五返回展柜前,指着这幅有名的手卷说:赵孟頫是谁?除书法贯世以外,其在绘画、篆刻、美术理论等也造诣很深,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批精美优秀的作品。但他是宋末元初的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距今有700多年了。这幅作品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好几个朝代,每一个收藏过它的人都留有印章,这事不假。但是你们看这一幅的这些印章,色泽非常相近,只有浓淡不一。几百年,用同一种印泥?只有一种情况,一次性盖上去的。解说员无语。
上个世纪一个朋友找到老五。朋友的朋友晚上在来油田总部的路上,与一辆老乡的架子车发生刮蹭。老乡说车上的一个罐子是汉罐,碰坏了,要赔8万。8万,在上个世纪那基本是天价。大家找到老五,老五仔细看了看,第一步给出结论,这只是一把四系壶,紫砂的,是壶嘴掉了,看着像罐,不是罐。从壶嘴的断口看,是紫砂材料无疑,并且不像是新茬。紫砂多产于江浙。紫砂做器皿,与南宋迁都杭州有关,兴盛于明朝。因此,这不会是汉罐,差了1000多年呢。
老乡又指着底部的印章说事。一看,是回纹文的印章,那也只能是清朝的东西,实际是满文。在仔细一看内容,原来只能算是民国的一件东西。市场几十块钱就可以淘到。老乡不服,最后又找了好多专业人士看,结论基本一致。最后一分钱也没要,倒是让朋友的朋友请了好几次客,大家都跟着长见识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千锤百炼。鉴赏家是怎样修成的?秘密只有一个:学习,博览群书还要阅馆无数。你看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那么多东西,那些专家咋都知道?都熟悉?老五只要出差到大城市,美术馆、博物馆是必到之处,并且一去就是很长、很长时间。在老五的工作室,真的有很多像中药房的药柜,那一个个的药匣子里,分门别类,把成千上万,各个年代的陶片,瓷片,分类按年存放,没事就研究。熟到从背影,走路姿势都可以看出来,鉴定是谁还难吗?
篆刻家老五
老五喜欢摆弄金石,名气算起来比书画要早的多。早在20年前,老五就给原石油部副部长李敬刻过两枚印章。李敬亲笔回信:“看到存铭为我制印,我非常满意。此印体现了我所要求的中西结合之意。精雕细刻,章法完美,给我以美的享受。谢谢。”
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先生给老五回信:“艺品堂主刘存铭老五,高台我,为我制印两方,受崇若惊,感谢感谢。”
原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兼主编,中央电视台书法讲座主讲杨再春老师得印回信:“老五大侠风,字画皆精通,铁笞治佳印,豪气发心中,相识当恨晚,留字寄吾情。”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展评委程大利先生得印回信:“存铭老弟得笔墨趣外兼通金石境界可佩。”
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建国初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清明上河图》发现、鉴定人之一的杨仁恺先生得印回信:“篆刻工整传统,工力深厚可赞也。”
纵观名家大师的回信,吾辈以无需多言。
好朋友老五
老五五独具全,但是老五不孤独。老五没有那些名家大师的矜持,也没有那些文人墨客的迂腐与酸臭。初识老五的时候,他喊我小董,好像他有多大。别人打听他的年龄,他总是说已经是奔七,其实他只是奔六。今年55岁。朋友问他为何总把自己的年龄往大里说,他一脸严肃的说,傻呀,向大里报不是显着年轻吗。他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书协、美协主办的书画大展,先后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香港等地展出,他却安居濮阳这个三线城市,默默的写字,作画,做学问。
在艺术上,老五特立独行,不拘泥于传统,不模仿他人。作画留空,不存在黄金分割点,也没有三七、二八定律。空的令人心静。泼墨写意,胆大的叫人心惊肉跳。很多人看他高原牦牛系列的画作,都惊叹他的狂放和不羁,“他怎么敢这样画”。那一片“黑乎乎”的高原中,蕴藏着中国画最基本的笔墨精神。黑色厚重里有着透亮、有着水墨韵味,并非死墨一团。浓而不死,淡而不飘。
正因为如此,这个挂着多个国字头的名人,在这个国字头屈指可数的城市,往往令人仰慕。其实走进老五,就是朋友。留空与泼墨都是老五。洒脱与严谨都有道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如果你想一脉相承的都研究明白后再去创新,你还没有等研究到秦汉,你就该死了,哪里还有时间去创新,去画你心中想画的东西。”老五这么说的。去做你心中想做的事,这就是老五。在濮阳,老五的朋友有油田文联的韩明主席,还有很多油田领导,也有许多像我一样的无名小卒。在老五的心里只有朋友,没有尊卑贵贱。前年我过生日,请老五作陪,老五携夫人一起参加,知道我研究龙文化,还专门为我写了一幅龙字书法作品。每每策划一些活动,只要我说了,多数时间老五都准时到场。那一次,人民网濮阳视窗联盟成立大会,老五的字被一抢而空。去年首届帝都龙博会开幕式,老五不但亲自莅临挥毫泼墨,还邀请了重量级领导参加。前几天一个周末,我们一起到花园屯大佛殿拓碑印字,老五毫无保留的把拓印技艺传授给在场的人。
这就是老五,名人、名师、大家、朋友,境界可佩。
2013年4月3日星期四于星星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