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东北二人转

时间:2010-11-22 13:29:35 作者:烟雨江南 来源: 浏览次数:0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介绍东北二人转的来历以及发展历史~

记载一: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等。
记载二: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起源和发展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
  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
  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
  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
  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流派取长补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转。
关键词:二人转
------分隔线----------------------------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