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民间文艺之乡”淄博周村区元宵民“艺”浓

时间:2010-08-10 17:30:06 作者:xiaoyu 来源: 浏览次数:0

 
看民俗扮玩,赏特色花灯,观广场文艺,听地道的五音戏。连日来,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淄博周村区,民俗扮玩、特色花灯、划旱船、跑竹马等民间艺术悉数登场。近百民间老艺人各展身手,2010盏传统花灯竞相绽
\ 
看民俗扮玩,赏特色花灯,观广场文艺,听地道的五音戏。连日来,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淄博周村区,民俗扮玩、特色花灯、划旱船、跑竹马等民间艺术悉数登场。近百民间老艺人各展身手,2010盏传统花灯竞相绽放、2000多名演员组成的38支演艺队伍游走于大街小巷,上百台机械灯和芯子演绎着别样风情。
  “民俗闹元宵”,是周村这个“百年商埠”绵延了数千年的文化形态。每到此时,周村大街小巷内大红的灯笼高高挂,灯嵌谜里;作为民俗展演品牌节目的周村芯子,和震天的锣鼓、欢快的秧歌、威武的狮子、飞舞的长龙以及划旱船、跑竹马等组成的扮玩队伍,声势浩大,鱼贯缓行,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纯朴浓郁的五音戏等地方戏曲,更是元宵节文化大餐的“主菜”,一饱百姓耳福;“火树银花不夜天”,独具地方特色的“周村花灯”大型灯展使周村变成一座不夜城,灯火阑珊,闪耀齐鲁……各类民间艺术也正是借助这一展示平台,得以数千年传承不息。
  据了解,周村民间文化艺术,特别民间游艺源远流长,形态多样。明朝中叶后期,伴随着“鲁中商埠”的崛起,“旱码头”地位的确立,民间艺术日渐繁荣起来。据传说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为周村长山人,在其生日那天,为迎泰山奶奶回“娘家”,周村百姓纷纷组织扮玩队伍,举行一年一度的社火祭祀表演。此后,在“接驾‘中表演的项目如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竹马、秧歌等都有相当精湛的技艺和规模,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驰名中外。同时,周村又是著名的花灯之乡,早在春秋战国时周村就有挂灯的习俗,是中国四大灯系之一。古书记载,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正值盛世的周村观花灯,惊为人间绝景,亲笔御赐“天下第一村”。
  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创新,上世纪50年代起,周村民间艺术表演活动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规模也越来越大。至70年代后,则由民间自发组织逐渐转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表演阵容也愈益庞大,参与者已近万人。
  近年来,周村区以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对传统文化艺术、制造工艺等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使传统民间艺术重现异彩。该区组织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摸清非遗线索1000余条,普查重点项目521项,建立起周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珍贵实物保护馆。继“周村芯子”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旱码头商贸习俗”、“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也成功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传承人’入选第二批省级传承人名单。同时,该区注重加强基层文化组织建设,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群众基础。全区共有各类文艺团队100余支,各类文艺人才3000余名,各类文化大院150余处。并以节会为重要节点,利用每年一届的'旱码头旅游文化节”和春节、元宵节,组织开展“到周村过民俗大年”、“元宵节民俗活动展演”、民间艺术展示周等活动,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搭建交流和比武平台。另外,依托周村古商城,举办一年一度的“周村花灯展”,营造“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美妙意境,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媒体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创作。2008年,周村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游艺)之乡”。
关键词:民间文艺之乡
------分隔线----------------------------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