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戏曲地方小戏面临彻底被遗忘的命运 别忘了保护地方小戏
面临彻底被遗忘的命运 别忘了保护地方小戏
面临彻底被遗忘的命运 别忘了保护地方小戏
导演:
主要演员:
影片评级:★★★☆☆
影片类型:
关键词:面临彻底被遗忘
地区:

分集点播

影片简介


 “文化遗产日”前后,将有4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在京展演,由此,我想到了地方小戏的悲哀和出路。

    中国传统戏剧除了以其天才的创造和独具特色的美感满足各阶层人们的审美需求外,还曾担负着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大众进行道德熏陶和历史传承、文化普及的责任。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普通民众,就是通过“看戏”来获得历史知识、来塑造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道德体系和价值标准的。但是,在百年来中华民族争取现代化的进程中,几乎所有的传统戏剧都被视为“落后”而被迅速边缘化了。而随着中国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传统戏剧赖以生存的土壤大范围消失,传统戏剧尤其是地方小戏,正在面临着彻底被遗忘的命运。

    中国的传统戏剧同基于古希腊戏剧原则发展起来的西方戏剧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品种上的丰富性。由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了数百种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据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个统计,当时尚有382个剧种。但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之后,目前有将近一半的剧种消亡。以戏剧大省陕西省为例,上个世纪中叶存在的52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个。按照当前的态势发展下去,如果不改变我们的思路、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再过20年,中国的绝大部分传统戏剧将成为绝响。

    和京剧、昆曲这样的大剧种比起来,地方小戏的困境在于它不仅仅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它同时还面临着大剧种的同化。为了生存,几乎所有的地方小戏都希图通过改造自己基因的途径来“发展”。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小戏大戏化,大戏歌剧化。只要有条件的剧团,都走着一条同样的路:请作家写新戏、请作曲家设计唱腔和配器、请话剧导演排戏、请舞美灯光搞声、光、电的“大制作”。许多地方戏的伴奏乐器都“发展”成了一个同一模式的民族乐队,为了“现代化”,还都不同程度地加进大提琴、电子琴等与传统戏剧格格不入的西洋乐器,使不同剧种原有的特殊音色被淡化、被改变,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统一音色。而且,许多只有中国传统戏剧才有的审美原则和前人创造的精华,统统被洋垃圾取代了!比如放弃曾经使西方大戏剧家惊叹的虚拟、写意的传统装置而采用话剧的实景装置,等等。在很多人的眼里,西方化就是话剧化,声、光、电就是“现代化”,“嫁接”式的“发展”似乎成了挽救地方小戏命运的唯一妙药。但实际上,逐渐雷同与迅速丧失特色,才是小戏最大的悲哀。
“发展”不是“嫁接”,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定要在本民族的河道中前行;即使是输血,也不能把A型血输到B型血病人的血管中去!那种所有戏剧伴奏乐队都要有大提琴,请音乐学院声乐老师用钢琴来教戏剧演员“视唱练耳”的做法,表面上是“发展”,实际上是用别人的基因来改变自己的基因,最终,“发展”到消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自己。我最近听一个川剧的帮腔,居然完全是学院派的“民族唱法”;而一个“道情”的伴奏乐队,坐了好几排,却唯独没有了渔鼓、简板,令人痛心!

    我国政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已经十分清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对目前急需抢救和保护的地方小戏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保护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挖掘传统老戏,不一定没人看;用秦腔那样的嗓子“吼”,不一定就是“土”。实际上,当主张文化多样性成为最具当代性的思潮时,中国最“土”的行为,就是用话剧式的“房子”代替一桌两椅,用声、光、电代表现代化。当你这个剧种改用普通话和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演唱、改用统一的民族乐队加电子琴伴奏、把手里的马鞭扔掉而像歌剧《堂·吉诃德》那样牵一匹真马上台的时候,你已经虽生犹死,因为,你已经变成了别人。

影片剧照

友情链接
台前县信息港 南乐县信息港 清丰县信息港 濮阳县信息港 范县信息港 濮阳导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