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1-26 21:11:57 作者:文/董星 来源: 浏览次数:0
国务院信息司忽培元司长题写“龙”
《论衡》中描述龙的特点是:“一存一亡,一短一长。”;《说文》说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苑》说龙:“能为高,能为下”,“昭乎其高”,“渊乎其下”,“薄乎天光”,“斐然成章”。
《三国演义》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边黑云密布,似巨龙出没。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因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2010年三月冰岛火山喷发
中国文化的始祖,群经之首的《周易》中“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卦爻,经学者考证,这里的龙也是指的雷电。春秋之间,正是雷雨之时,处在北半球的中国,阳气上升,阴气仍存,两者相遇,便产生雷电,发出雷声,闪耀的光芒正是我们看到的龙的形态。春雨、秋雨,连绵不绝。龙,与云、与雨、与水,与雷声,与闪电总是形影相伴。
甲骨卜辞中的“神”字,曲折“像闪电之形,当为电之本字”。“电”能成“神”,源于雷电的功能和声形。水是财。靠天吃饭的先民将雨水视为天神给与的生产、生活命脉。雨水至,往往有雷电相伴。云和闪电的形状因为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自然给了我们想象的无限空间。像蛇、鳄、鱼、猪、马、鹿、牛、虎、熊,像其它。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闪电都很长,有曲折、粗细、枝杈方面的差别。先民们的想象和我们今天的想象没有什么不同。
2010年三月冰岛火山喷发
龙的名称:雷声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龙”是如何被传播的呢?闪电做“龙”形,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隆隆”雷声却从古至今,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没有大的差异。雷声“隆隆”不正是“龙龙”之声吗?“龙”的名称应该是由此产生了。我们从儿童识字、认知事物可以知道,声音是最先被接受和传播的。其后才是图像类,色彩类的认知。就连动物,也是对声音最先认知。2006年2月,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中国笔画最多的汉字是‘龖’。”意为双龙腾飞。它是由两个繁体的龙字并列组成。我们有理由相信,龙做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不但在形上有广泛传播的民族认同,也有名称上的同音一致性。龙,是源于自然的自然崇拜。
龙的颜色:闪电
附着在龙形、龙名称之后的颜色更是切合了中华民族的本色。黄皮肤,黄土地,黄河,黄龙,黄太阳。我们一直以来就发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色是权威的象征。
闪电是黄色。龙当然是黄色的。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也是黄色的。遗憾的是查遍手中的典籍,浏览无数网页,三皇五帝信息很多,把黄皮肤,黄土地,黄河,黄龙,黄太阳连在一起的没有记述。在此我可以断言:先民把龙做为图腾,至少是把自己的皮肤、土地、太阳和龙(闪电)联系在了一起。
龙崇拜的全球性
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龙的身影。风云变幻,电闪雷鸣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可能就是因为肤色的原因,西方人与非洲人没有把自己和龙(闪电)联系在一起。在西方文化体系中,龙是一种巨型爬行动物,身上有翅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对突然炸响的雷声产生恐惧,是一种本能反射。很多动物也会对雷声产生恐惧。因为雷声总是紧紧的跟随着闪电后面,所以,在恐惧雷声的同时,自然对看到的闪电(龙)产生恐惧。恐惧是宗教崇拜的心理基础。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长相凶狠的龙也被古代西方人用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用以起到阻吓敌人的作用。所以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郑州西飞龙顶庙前盘龙柱
在《圣经》中,蛇,是狡猾的、恶毒的。蛇的力量制约着权杖。蛇是东方龙的主体形态。西方人对东方龙的误解也就可以理解了。西方人对东方龙的误解,除了宗教原因,恐惧是主要的心理因素。这也恰恰说明了全世界宗教的原始根源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敬畏。
在东方文化中,龙却是力量、财富、繁荣及祥和的象征。不论生活在世界任何角落,华人都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了龙,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喜庆节日、饮食、民俗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两千年以来,日本农民和渔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高松冢古坟中有一幅七世纪的壁画《青龙图》,其形态与中国龙相差无几。日本的古建筑中,中国汉唐明清时期龙的形态较多见,先秦时期的龙则少见。可见中国龙的艺术是从汉代开始大量传入日本的。
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更具原始文化特性。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龙凤艺术,明显具有中国长江文化系的特征。长江以南有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龙舟文化甚为发达。从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东南亚龙文化是长江文化系,特别是苗蛮文化向南的伸延。
美洲古印地安人接受中国龙文化要比东南亚更早。考古学家发现,早在7000年以前到哥伦布时期,中国龙艺术就传入美洲,和当地土著人文化结合,成为奥尔梅克、玛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龙文化的基干。在印地安人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公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考古学家把古印地安人的龙身体各部分分解,分别与中国龙体各部位比较后发现,玛雅文化的龙与黄河文化和松辽文化的龙极为相似,印加文化的龙几乎是华南文化和巴蜀文化龙的翻版。在美洲的金字塔和其他祭坛庙宇上饰有龙的形象,说明古印地安人和中国人一样地崇拜龙文化。
龙文化的全球性,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龙”应该是一个全球共有的形象。或者说,是全球共有的天文现象。
龙与天、与其它动物的密切关系
天是什么?千百年来,天始终是一个谜。了解天,认识天是人类出现就开始的思维活动。变幻莫测的天象更增加了天的神秘、增加了人类对它的恐惧。鸟可以在太空飞翔,但它总归要回落到地上。鹰可以飞的很高,但是它离太阳、月亮、星星都遥不可及。惟有龙可以从天而降,可以直达天庭。龙,就是一种天象。龙,不是一种动物。
龙之所以一直被神化为一种动物,是先民们的想象造成的。因为“龙”只有在春秋天,雷雨天才出现,并且瞬息万变,形态各异。那瞬间的模糊形状可能被解读成:蛇、鳄、鱼、猪、马、鹿、牛、虎、熊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动物。
在辽宁省查海文化原始村落遗址地区,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动物。
在河南濮阳属于黄河流域,鳄鱼曾经是这里比较多的凶猛水生动物。
在黄河中游的陕西宝鸡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鱼型原龙”。
在内蒙古赤峰市小山遗址出土了“猪型原龙”。
在湖北黄梅县出土的一条由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河卵石摆塑的龙,“头上一角,龙头形为牛头并作冠状,龙身呈波浪状,尾上卷。”是“长江流域第一龙”。被专家视为“牛头龙”。
在安徽含山县出土一件环形玉龙。此龙首尾相连,两眼圆睁,吻部突出,头有清晰双角,被专家称为“牛型原龙”。
在赤峰市敖汉南台遗址出土有“鹿型原龙”。
在浙江余杭区反山良渚文化古墓葬,出土了一件大型玉琮,腹部浅雕方头,圆眼,短耳,獠牙,利爪纹饰与虎头接近。故专家称为“虎型原龙”。
在辽宁省还发现了大量“熊型原龙”。熊是北方寒冷地区常见的动物。
从上述考古发现中不难看出,龙的原形与地区常见动物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是先民想象的基础,龙是这些动物的融合体。
龙与水的密切关系
从龙与水的密切关系中,也不难找到“闪电”的踪影。江河湖海之水,在先民的认知中,哪一样不是从天而降。所有关于龙的传说,没有离开水的。所有可以融合的动物都是离不开水,或者是亲水的动物。
“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蛟龙见而雨至,云雨至则雷电击”。《说文》说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因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东方龙(闪电)与西方龙(闪电)的关系
闪电和闪电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大的是看到闪电的人对闪电的感知。对闪电恐惧是东西方共同的感知。不同的是,颜色给了东方人一个安慰。而西方人与非洲人因为无法把闪电的颜色和自己联系起来,恐惧就变的无边无际。而东方人看到闪电,获得的是: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这样一些感知。在他们确定闪电与自己的肤色关系后,直觉告诉他们,客观的看到闪电的特征就是前面的动物,这些现实中的东西。东方人对闪电更加客观、坦然一些。
2010年正月十五飞龙顶地区被雷劈的树
对龙的认识阶段性
人类对龙(闪电)的认识经历了原始的恐惧,崇拜,图腾。后来,到了古代文明时期,由于对闪电本质的无知,人类仍然把它看做是龙的化身。但是在中国,由于农业对自然天气、气候的依赖,尤其是对雨水的依赖,让先民懂得龙(闪电)总是和雨水在一起,是可以降福瑞于天下的。
直到很多年以后,直到现在,我们仍然不知道龙是什么。
其实,龙,就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天气现象:闪电。
全世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普遍、必然的现象。人在感知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图腾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表现。图腾起源于人类的远古时期,图腾的内在影响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龙的崇拜以自然崇拜为基础,是自然崇拜的升华。
龙,是劳动人民选择和创造的。
2007年8月初稿于中原油田
2010年11月修改于龙城濮阳
作者董星:中原油田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原油田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原》杂志编辑部副主任。联系电话:13461746088,在线交流QQ:406851411
- 上一篇: 龙的起源——身世之谜(一)
- 下一篇: 飞龙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