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艺
时间:2012-04-06 09:34:54 作者:水墨人生 来源: 浏览次数:0
张公艺
/**/
bk.view.expFlag=false;baikeViewInfo={id:"1163129",editable:"true",title:"张公艺",expIndex:"0",subLen:"1",isMulit:false};
张公艺,郓州寿张(今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人,[1]生
张公艺
张公艺,郓州寿张(今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人,[1]生于公元578年(北齐承光二年),卒于公元 676年(唐仪凤元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八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公艺自幼有成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同,缺一不食。
唐麟德二年,高宗与武则天,率文武大臣、宫妃命妇去泰山封禅。车驾过寿张(今台前县),闻张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过访。问张何能九世同居?公艺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请纸笔,书百“忍”字以进。高宗连连称善,并赠绢百端,以彰其事。
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那九辈同居,合家九百人,团聚一起,和睦相处,千年以来,倍受历代人民尊敬,传为美谈。在当今建设两个文明的时代里,建立一个文明的家庭,更具有它新的现实意义。汉家虽不专在忍,今亦不提倡吃“大锅饭”,然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乃人人所盼望的事,这里关键是诚意待人。那些为子不孝,婆媳不和,兄弟分争,姑嫂相猜,妯娌吵骂等,何不仿效张氏治家呢?
相传,唐高宗闻知张公艺九世同居,家大业大,怕他造反,就假托封泰山,特意来私访。他扮作道人来到张公艺家,要见一见当家人。这时走来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自称为当家人。此童便是张公艺。“道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你们家让年轻人当家?公艺道:“这是张家祖传的治家办法。年轻人没结婚,无私心,办事公道。”随后,公艺领“道人”参观了这个大家庭。只见他家建有食堂,听钟声集体吃饭;有裁缝房,全家人的衣服、鞋袜统一制做和分配;孩子统一看管,有出门探亲的妇女,无论谁的孩子,抱起一个就走(和自己的孩子一样)。“道人”看他们十分和睦,赞不绝口。公艺说:“我家不仅人义气,狗也与别家不同。”他又领“道人”观看了喂狗的情景。张家养着一百条狗,如有一只不到,其余九十九只都不吃食,只等到齐了才吃。“道人”很惊奇,想当面试一试这个小当家人的本领,就送给他两个梨子,看他如何处理。张公艺叫家人用石臼把梨捣碎,放在水缸里,叫全家人都来喝梨汤。
张公艺以和治家,仗义疏财,九代同居,人多家业大,骡马成群。有许多远亲近邻时常登门求助,有的借粮,有的借钱,有的使用农具和牲畜。讲信用的到时归还,也有些人借去不还,甚至把农具和牲口卖掉。天长日久,家人有的愤愤不平,提出今后决不再借给他们。张公艺却说:“如果 他们都像我们一样,什么都有,还来求我们吗?因为他们有困难,所以,才求助我们。”因此,在他的家里,每人都树立了一个助人为乐的思想。
据传,张家有个年轻人结婚,新人刚刚入洞房,来了个和尚,提出在此借宿一晚。家人说:“今天不能借宿,我们家正在办喜事呢!”和尚非住不可。于是争执不下。张公艺闻听,就把他让进客厅。可是,这和尚得寸进尺,非与新人同住洞房不可,于是,就把他带进洞房。和尚进房后,一头倒在新娘的床上蒙头便睡。新娘无奈,通宵坐在一旁。等到天亮,人们走进洞房掀被一看,是一个金人直挺挺地睡在那里。这个故事虽不真实,但表明人们对张公艺忍让之风的赞颂,体现了“好人总有好报”的愿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