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06 09:36:16 作者:水墨人生 来源: 浏览次数:0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
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史皇氏,今河南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传说中的仓颉】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
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陵】
一、全国有多少仓颉陵墓
仓颉,亦名苍颉,据《路史》记载:“仓帝史皇氏姓侯岗,名颉。以仰观苍穹之变,故称苍颉。后苍仓通用。相传为黄帝史官,《吕氏春秋》《史记》《汉书》皆言文字为仓颉所造。事实证明,汉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它不可能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的创造,正如《荀子·解蔽》中所说的那样:“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这就是说,仓颉以前,各氏族、地区已经有了类似文字的符号、图画出现。黄帝统一中国后,仓颉把各氏族、地区互不统一的符号、图画进行归纳整理,使其整齐划一起来,通行全国,所以他的名字能够独传于后世。并被尊为字圣。正因为他这了不起的巨大贡献,故有关仓颉的遗迹不止前面提到的南乐县有,开封有,河南的虞城县、陕西的白水、山东的寿光和东阿也有,全国共有6处。开封王宴春先生讲,他经过调查又发现河南省阳武(今原阳县)、洛宁两地也有仓颉遗迹。仓颉跟随黄帝曾到过很多地方,说不定有关他的遗迹,今后还会被发现出来。
二、开封仓颉墓
开封仓颉墓,在今城东北9.5公里、黄河大堤之外,刘庄村的北侧。明《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称仓王冢是也。”《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关于利乡的位置,罗泌称:“浚仪县即春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亦即时和保之墟也。”这是开封认定开封仓颉墓是真迹的重要论据之一,《水经注》及宋《太平寰宇记》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有关仓颉城和仓垣陵墓的记载。所谓仓颉城实际是座包括墓在内的大庙院。今仓颉墓,呈椭圆形,周30 平方米,高4米,墓东南约300余米处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周亦30平方米,传即仓颉造字台。旧时台上有石牌坊、仓颉庙。庙于明末清初时被拆,开封文庙的砖瓦木料部分就是仓颉庙的原物。今天的造字台已栽上树木,什么也没有了。1992年建国道310高速公路,在造字台南侧挖土时,机械铲从地下5米多深处挖出大铁钟一口,石供桌一个(均被铲碎)均是仓王庙旧物。开封城西25公里有个仓家寨,简称仓寨(现已划归中牟县),村中仓姓自称系仓颉后裔,早年他们曾多次到仓颉墓祭祖。开封和南乐县不同的是开封认定仓颉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解放前每年这一天这里都要举行仓王生日庙会。民国初期,英籍犹太人哈同等人在上海创办仓圣明智学堂——后改为仓圣大学,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被聘在该大学执教,他考证仓颉生日和开封认定的一样,也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五六千年前的往事,又没有遗留下来今人可以弄懂的文字和记载,正月二十四、三月二十八都是推测,没有必要争论谁对谁错。
三、拓不走的仓颉造字碑
开封仓颉庙内原有一通仓颉造字碑,现已不见。据当地村民讲,很可能还埋在造字台地下。关于这通碑,开封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仓王造字碑上的字捶(拓)不走,捶下来一出村就变样。现在碑已没有了,到底捶(拓)走、捶(拓)不走,已无从验证。再一个说法就是“仓颉造字圣人猜,二十八字一未开”。说的是孔圣人一次路过这里,看见仓颉碑上的28个字,一个字也不认识。如果说造字碑上捶(拓)不走的就是这28个字的话,这里现有一张这28个字——也就是所谓《仓颉书》的照片,不知是从哪里保留下来的。也许开封造字碑的字捶(拓)不走,别的地方可以捶(拓)走,才得以流传了下来吧!
就是这个28个字的《仓颉书》和《夏禹书》到底是汉儒刘歆的伪作,还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真迹?一直是中国汉族书学史上的一个谜。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编印的《淳化秘阁法帖》收录了这两件作品。《大观帖》翻刻时将《仓颉书》28字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这根本无法通读,故不为学术界所认可。后有学者刘志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它是用古彝族文字书写的一篇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它的大意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从译文看《仓颉书》实际上是对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
对于刘志一的这份译文,很多人持认可态度,认为黄帝出于西羌,彝族亦出于西羌,古彝文发祥于西北地区,仓颉造字及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多追随黄帝,故这份《仓颉书》使用古彝文,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其内容与《淮南子·本经训》所载:“昔者仓颉作书而(曰)天雨粟、夜鬼哭”的意思基本一致。当然,这还不能作为定论。将来是否还会有新的译文、新的解释、新的说法,那就是将来的事了。
- 上一篇: 张清丰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