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10 09:22:21 作者:水墨人生 来源: 浏览次数:0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的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史料记述,早在宋代由纸影进化为皮影,易雕刻而不致损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戏曲艺术形式。宋理宗端平二年《都城记盛》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为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由此可见,皮影戏已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白堽皮影,一个皮影,要用三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2米大小的白凌布做成的。白凌布经过桶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白堽皮影,相传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清末达到鼎盛时期,由卖唱艺人、绰号“关牛影”传承至今,经过三百余年发展,白堽皮影逐渐发展成熟。白堽皮影人和场景是用牛皮刻制的,人们又叫它“牛皮影。”白堽皮影自明末清初形成,到清朝中期完成了戏曲化的过程,开始向外流传,在清末白堽皮影已遍及了开州府各县,每逢年节演出,声势非常浩大,白堽皮影老艺人曾多次到北京进宫演出,受到京津一带群众欢迎。白堽皮影所用的唱腔以豫东口音为基础,吸取了本地区传统的大平调唱腔,唱腔粗犷豪放,刚中带柔。以手工操纵为主,表演朴实,诙谐幽默,声情并茂。
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在濮阳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濮阳县白堽乡皮影戏人物的造型和汉代画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分类雕刻。计有末、旦、净、外、杂当、驾、孤、细酸、邦老、孛老、卜儿、徕、刺、伴哥、拔禾、伴儿姑、禾旦、行首、乐人、乐探、魂子、魂探等各大类别。其“头楂”(人物脸谱)多达470余种,“桩子”(颈以下肢体)多至181种样式。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应有尽有,包罗了天上仙界,阳世人间,阴曹地府,鬼穴魔窟,古今中外的万幻之象,真可谓“一箱牛皮著五彩,万代人事藏九夹”。
- 上一篇: 濮阳市有多少个民族?
- 下一篇: 【濮阳非遗】王海玉皇庙鳌山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