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行酒令

时间:2012-04-16 11:26:42 作者:水墨人生 来源: 浏览次数:0

1、文字酒令
  ⑴作诗
1、文字酒令
  ⑴作诗
  饮酒赋诗,由来已久。前面说过的晋人石崇金俗园宴客,则是当筵赋诗,不成则罚酒三杯。王羲之等人引水流觞,饮酒赋诗,更是文坛美谈。到唐代李太白桃李园宴弟饮酒赋诗后,此风已颇为盛行了。
  行令作诗,常见的是每人作一首诗,作不出者罚酒。这种形式的酒令在本书故事选编部分多有所见。也有时不是一人作一首诗,而是每人联诗两句,似乎作对子。也有每人联一句,凑成一首诗的,接不上则罚酒。像流传的李白和贺知章、王之涣、杜甫四人的联诗行令故事,便是一例。他们联成的一首诗是:
    一轮圆月照金樽,(贺)
    金樽斟满月满轮。(王
)
    圆月跌落金樽内,(杜
)
    手举金樽带月吞。(李
)
  既有格律诗味,又不失为“席上之物”。
   ⑵对句
  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采取联对形式。
  行令联对常见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饮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传说中的宋代文学家苏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联对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此令要求上下联句尾分别是“冷香”二字)。
  ⑶续句   
  续句指的是出令者限定一种类似学生造句的行令题目,由每人随口编造词句,即兴组织语言,东拉西扯,左连右接,凑合而生新意,联续以成文章,构成行酒令语言。这样构成的行令语言,往往新意倍出,妙趣横生,一般行这种酒令难度较大,非慧心难为,无巧口不成。   
  《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中记载的陈眉公行酒令的故事,其令语即属这种形式。酒令要求“首要鸟名,中要四书二句,末要曲子一句合意”。像这种行令题目,要求把三种本来互不相及的词语联续成章,颇费神思,须有功底。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姑娘们在红香圃中举行寿宴,席间射覆划拳,中间“一时湘云赢了宝玉,袭人赢了平儿,尤氏赢了鸳鸯”,湘云限酒面道:“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这个题目更加繁复,要把五种词语凑成一句话。有关三段令语前已引及。这些虽然是曹公的妙笔,但与当时社会上所见的例子也非常类似。
  这种语言形式的酒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也常见,一般酒令语言无引用之处,纯粹是东拉西扯,凭心目中已有的概念、语言及当时耳闻目睹的东西,随口编造。尽管如此,编说出来,也颇有意趣。
  ⑷引用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上遗留下来很多经典、诗词、散文,成为后世之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人们从小读书讲究背诵,养成特殊的记忆力,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李杜诗、苏辛词、韩柳文,多背之烂熟,口头行酒令往往随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形成酒令语言。
  《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宣牙牌酒令时道:“如今我说骨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押韵。错了的罚一杯。”中间轮黛玉说时,鸳鸯道:“左边一个‘天’。”黛玉口顺说了《牡丹亭》上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鸳鸯又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又顺口说了《西厢记》上的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结果被宝钗耍为话柄。
 ⑸析字
  析字也可以叫释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某种道理和内容,构成行令语言。这种语言的形式的酒令别有雅趣,下面举例为证。
  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韩雍和夏埙喝酒行令,要一个字里有大人、小人,并用谚语二句来证明它,韩雍先说道:
    傘字有五人,
    
下列众小人,
    
上侍一大人。
    
所谓有福之人人服侍,
    
无福之人服侍人。
    夏埙接着说道:

    爽字有五人,
    
旁列众小人,
    
中藏一大人。
    
所谓人前莫说人长短,
    始信人中更有人。

这种析字令语读来十分含蓄有趣。
  这种语言形式的行酒令,还见一种情况是,从诗文中选出一句,进行别解分析,翻出新意,构成令词。比如,明无名氏撰《笑海千金》记录一则酒令掌故,说:昔一县尹与县丞爱钱,主簿极清。一日,同饮酒,至半酣,县尹遂设—令:要《千家诗》一句,下用俗语二句含意。尹曰:“旋砍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丞曰:“杖藜扶我过桥东,左也靠着你,右也靠着你。”簿乃托意 嘲曰:“梅雪争春未肯隆,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
 ⑹拆字和合字
  拆字和合字酒令形式上与析字酒令相像,区别在于析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其他某种道理或意思,构成酒令语言,而拆字和合字酒令则只是通过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者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酒令语言,其字面也有某种意思、内容,但无引申之意。
  明代乐天大笑生集《解愠编·卷之五口腹》记述一篇拆字、合字酒令故事,非常有趣,可看出此令之面貌。原文云:
  一人专撞席,名为掇座,席长出令讥之曰:单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却禾边口,添斗便成科。谚日:‘宁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厌之,蹙眉作色曰:“单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却水边羊,添易便成汤。谚曰:‘宁吃欢 喜汤,莫吃皱眉羊。”’撞席者曰:“单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铜,除却金边同,添重便成锺。谚曰:‘见锺不打,何处剑铜。”
  清代蒲松龄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叫《鬼令》,写的是几个野鬼在荒野里饮酒,竟然也行起令来。他们的酒令要求很严,要说四句话,举一个不透风的字,把这个字的中间笔画推到上边去,便成另一字。这个酒令别出心裁,饶有趣味,语言形式上也算是拆合文字,但不是添去偏旁部首,而是调整部首笔画的结构位置。原文妙趣横生。读后余味无穷。
 ⑺限字
  限字酒令就是出令者限定令语的开头、结尾或中间必须是,或者必须有某个字的一种语言形式的酒令。这种语言形式的酒令,其令语经过个别文字的限制,所说出来的,又多是另一种语言形式,如作诗、联对和引用古诗、古文等。
  明代冯梦龙辑《广笑府》载一则限字酒令故事,说有三个人同饮行令,要说一句话,“相”字想首,“人”字结尾。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限字酒令故事,其令语是要求每人背诵两句四书上的话,句中要有“之”字,像,“知”和“子”谐音的也行。
   ⑻字旁
  就是利用汉字具有偏旁部首的结构特点,选择个别字,开辟思路,确立话题,巧妙编造语句,构成行令语言。
  传说,清代郑板桥做县令时,其治下有一大户公子,作恶行凶,打死无辜良民,民愤极大。板桥着手处理此案,欲处公子死刑。有二乡绅与公子有亲,遂至板桥府上来求情,板桥不知来意,设席相待。席间,一乡绅道:“久慕先生雅名,今得以聚会。小人有意向先生请教,不妨行个酒令。每人说同音二字,再去添字旁,成另一字,最后由此宇举一句俗语作结。不知先生肯不吝赐教否?”板桥道:“愿意领教。”于是,此乡绅先说道:
    有水念作清,
    
无水也念青。
    
去了青边水,
    添心即为精。

板桥大笑道:“先生差矣,青字添心乃情字也。”此乡绅接口续道:
    我俩有心来讲情,
    惟恐大人不准情。

板桥一听大惊,心知中计,乃微舒阔袖,起座对道:
    有水念作湘,
    
无水也念相。
    
去了相边水,
    添雨即为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另一乡绅见板桥一口推托,心中不悦,大声对道:

    有水念作溪,
    
无水也念奚。
    
去了奚边水,
    
添鸟则为鷄。
    
得时狸猫赛猛虎,
    落地凤凰不如鸡。

板桥见对方出口伤人,拂袖而起,二乡绅亦不欢而散。
  ⑼谐音
  谐音就是在行语言文字形式的酒令时,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点,在酒令语言字面上表达一种意思,又隐含一种意思,使令语说来隐晦含蓄。
  明代潘埙辑《楮记屋》记载的一篇行令故事,就是这种形式。故事说元丰年中,高丽遣一僧入贡。此僧辨慧知诗,皇上令杨次公接伴之。一日宴会,此僧出令道:“要两古人姓名争一物。”他先说道:
  古人有张良,有邓禹,争一伞,良曰:“良(凉)伞。”禹曰:“禹(雨)伞。
概戏杨次公冠如伞状。杨次公也说道:

  古人有许由,有晁错,争一葫芦,由曰:“由(油)葫芦。”错曰:“错(醋)葫芦。”
概戏僧头如葫芦。这则故事出令新奇,二人所说令语古雅风趣,中间应用了谐音技巧。

  宋代邢居实撰《拊掌录》中记载一篇酒令故事,说王安石和刘贡父摘经书中语作禽言令,也是利用汉字语音作的游戏。原文云:
  王荆公尝与客饮,喜摘经书中语,作禽言令。燕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久之,无酬者。刘贡父忽曰:“吾摘句取字可乎?”因作鹁鸪令曰:“沽不沽,沽。”坐客皆笑。
  选摘经书中字句,模拟禽言声音,也是语言文字游戏上的一个鲜例,颇有雅趣。
   ⑽陈述典故和掌故
  我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上,有数目颇多的历史掌故和文学典故,成为后人的口齿美谈。行酒令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常常用到典故和掌故。一般多是在行射覆、拇战、猜枚、掷骰子、击鼓传花等酒令输了后,罚说一个古代笑话、人物掌故和文学典故。以佐兴助酒。《聊斋志异·狐谐》中有一段描写道:“酒数行,众掷骰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会当饮,戏以觥移上左曰:‘狐娘子太清醒,暂借一杯。’狐笑曰:‘我故不饮,愿陈一典,以佐诸公饮。”《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击鼓传花行令,贾母笑道:“若到谁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说个什么才好。”风姐儿笑道:“依我说,谁像老祖宗要什么有什么呢。我们这不会的,岂不没意思。依我说也要雅俗共赏,不如谁输了谁说个笑话罢。”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在酒席筵前,引经据典,谈笑凑趣风气甚浓。   
  也可以以这些题材行纯粹语言形式的酒令,一般是限定一个角度或题目,由每人陈述列举一个掌故或典故,构成令语。下面说一个历史故事:
  岳飞赶考到京后,一次和弟兄们吃酒行令,要说一个古人吃酒,吃得英雄,说不出的,罚酒三杯。张显说的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汤怀说的是“刘季子醉后斩蛇”,王贵说的是“霸王鸿门宴”,岳飞说的是“曹玮席间斩敌献头”。四人说的都是历史掌故。轮到牛皋,牛皋道:“我不晓得这些古董,只是我吃他几碗, 不皱眉头,就算我是个英雄了。”四人大笑道:“也罢,也罢。”牛皋于是吃了两大碗。
  ⑾列说俗语和谚语
  中国民间谚语和俗语非常丰富,口头说令常常引用举说—些,构成令词。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谈资部记载一个酒令故事,说“古亭刘端简公居多,邑大夫或慢之。值宴会,端简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诗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属”。文中所说的方言,实际上也就是俗语。
  《三笑》电影里,祝枝山当着丞相的面要显示唐伯虎的才能,于是出了个考题道:“我们前天在杭州行了个酒令,第一句拆一个字,第二句一句俗语,第三句引出一句唐诗。”唐伯虎答的是:
  品字三个口,宁添一斗,莫添一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2、游戏酒令
  从古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以语言为辅助或纯粹脱离语言的比较固定的独立的游戏形式的酒令。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其相应的令具,都有其具体的方法、原理和过程,多仍并用语言,大多数都要利用人的智慧能力。这些游戏酒令的设计使用,使酒席筵前出现了动作和声响,使令席上非常热闹、活跃。
  用作行酒令的这些游戏,是民间游戏的一个方面,这些游戏大量的是专门为行酒令而设计创造的,也有一些是把民间其他方面的游戏形式用于行酒令了。这些酒令游戏在各地民间存在量很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择其主要的分别介绍于后。
  ⑴射覆
  射覆是最早的酒令游戏,据有关史书记载,三国魏管辂、晋郭璞都有射覆事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无题二首》诗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句。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句,又有“船头不张灯火,待月快酌,射覆为令”句。
  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盖隐藏也。射覆游戏早期的耍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这两种耍法都是比较直接的。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云:“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这基本上说明了射覆酒令游戏的耍法原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描写的射覆酒令即与此同,覆者先用诗文、成语和典故因隐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隐寓该事物的另一诗文、成语和典故等揭谜底。比如,宝钗和探春掷骰对了点子后,探春便覆了个“人”字,宝钗说“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即覆的“鸡”字,因而射了一个“埘”字。探春一听,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相互会意,各饮了一口门杯。再如,李纨和岫烟对了点后,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挂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烟射着,说了—个“绿”字,概用了诗句“愁向绿樽生”的典。二人才会意,各饮一口。
  ⑵投壶
  投壶也是较早的酒令游戏之一。其法大概是在酒席上设特制之壶,以壶口为目标,宾主每人持矢四支,依次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
  投壶既是我国古代宴会时的一种酒令游戏,也是一种风俗礼制,历代史籍文章载述甚多。《礼记·投壶》记述最详,有云:“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可见投壶之前宾主之间的客套礼数颇多。言及投壶之方法具物时有云:“壶头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又云:“筹(即壶矢),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可谓详尽了。看来投壶用的矢也是为行酒令而特制的,不同于战争用矢。据记载知,这种特制之矢有三种尺度,室内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   
  《左传》昭十二年载云:“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后汉书·祭遵传》载云:“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明代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娱老》有云:“惟松江专要投壶猜枚,夫投壶即开起座喧哗之端矣,然恐昔日祭征虏之雅歌投壶,未必如是。”后汉祭遵,字弟孙,曾任征虏将军,故有祭征虏之称。此处“昔日祭征虏之雅歌投壶”即指《后汉书》所载的祭遵雅歌投壶之事。
  宋代欧阳修《文忠集·醉翁亭记》写云:“酒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射’’几乎“投’’,句中“射者中”也即言投壶事,意即投壶的投中了。明代吴安国《累瓦二编》卷之十二应谐有一篇云:“有酒徒十人,群居而饮,有客请曰:‘今日之饮,无隐厥技以为剧,可乎?’其一人进曰:‘吾善于箫。’有二人曰:‘吾善于歌。’又有二人曰:‘吾善于舞。’二人善于弈,二人善于壶……”所谓壶,即指投壶。
  投壶酒令游戏,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到明清以后逐渐不传,前后两千多年,足见其颇多趣味,也可见我国古代风俗习惯之—斑。
  ⑶猜枚
  猜枚酒令游戏,源于射覆。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三娱老即云:“猜枚乃藏阄射覆之遗制。”其法,宴会饮酒时,取若干小物件,如钱币、棋子、瓜籽、松籽、莲籽和小果粒等,一人先藏手在背,将小物件握于拳中后伸出,供人猜测有无、单双、个数和颜色等,猜中者为胜,不饮,猜不中者为负,饮罚酒。也有时,三射而后以射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
  唐人诗有云:“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可见,酒席上猜枚酒令游戏,其史颇久。《红楼梦》第十九回云:“只顾猜枚行令。”第七十五回有云:“一溜坐下,猜枚划拳。”《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二回有云:“当下猜枚行令。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云:“筵中以猜枚赢吟输饮为令。”
  猜枚酒令游戏也称猜拳。元姚文奂《竹枝词》有句云:“剥将莲肉猜拳子,玉手双开各赌空。”即见。清翟颢《通俗编》有《俳优·猜拳》篇,所言亦为猜枚事。
  猜枚酒令游戏,涉及具物简单随便,又颇小巧有趣,人们对之十分喜爱,世代相沿,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⑷拇战
  拇战俗称划拳,也是我国酒令游戏中的一种传统方式,颇为古老。明代王征福有《拇战谱》,专记划拳令辞。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有云:“拇战分曹,杂以谐笑。”清沈复《浮生六记》有句云:“拇战辄北,大醉而卧”拇战也称作拇阵,概因拇指相搏,互争胜负,有如战阵而得名。清赵翼诗有:,“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句。拇战还称作豁拳、豁指头、猜拳等。、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盖以目遥觇人为己伸缩之数,隐机斗捷,余颇厌其呶号。”《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等等。
  ⑸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也称击鼓催花,也是我国古老的一种酒令游戏。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宋代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十五卷有云:“卢楠正与宾客在花下击鼓催花,豪歌狂饮。”清代沈复著《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有云:“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近代王韬著《淞隐漫录》中《李四娘》篇写云:“猜拳交杯,击鼓传花。”可见这个酒令游戏出入诗文,在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也颇有历史了。
  评书《金镯玉环记》中有一段击鼓传花行令的描写,说桂莲和桂梅从对诗答文中发现茶童像是雷宝童,因父母在座不好问知真实。于是,叫丫环春红在门外击鼓,他们和老爷夫人传花喝酒,私嘱春红舔破窗纸,看见花到老爷夫人手中则住鼓,让老爷夫人喝酒。结果,一会把老爷夫人哄醉扶回睡了。二位小姐把茶童请入座中,对诗答令,终于知道了茶童原来就是遇难流落到贾府的雷宝童。
  《红楼梦》中有好几回写到击鼓传花行令。第五十四回写道“风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所谓“春喜上眉梢”是“击鼓传梅”的雅称。“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梅)梢”是讨吉利的口彩。写到响鼓后的情景时云:“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击鼓传花之法大势已见。
  根据有关记载和描写,可见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玩法是,专门设置一个击鼓,采取一枝花,酒席上随着鼓声和节奏速度,依次循环相传这枝花,鼓声住后,花枝落到谁手里,谁喝罚酒一杯,有的还说些令语。专设的击鼓之人,一般在旧社会多是用盲艺人和下人,用下人一般要在门外或屏风背后。《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击鼓传桂行令,就是“命一媳妇(下人)在屏后击鼓”。下人就在席前,则要用布条把眼缠住。总之,击鼓的不能看见见花枝的传送情况,鼓声的快慢、停止都是由他自己随便掌握,住鼓罚酒一般说来是偶然的。行此令所用之鼓,在古代也多是特制的。《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击鼓传梅行令就是用的“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据某些些载述,行此令也有用锣代鼓的。
  击鼓传花酒令的特点是场面大,声响大,宜乎人多,随机性强,住鼓灵活,罚酒偶然,因此令内之人多有提心吊胆之感,促动花枝急急相传,易于活跃场面气氛。试想,鼓声连响,花枝频传,语笑喧哗,杯盏交错,何等壮观有趣。
  ⑹牙牌令
  牙牌令即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牙牌为民间牌类游戏用具,多用于赌博,耍法颇多,相传为宋代宣和二年设计制造,用象牙制成,所以叫牙牌。后来也用兽骨制造,于是也叫骨牌。至明代又用硬纸制造,便叫纸牌。这种耍牌长二寸许,宽约半寸,长方形状。一面刻印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不同颜色的点数,一般从一到六,上下两重,每张牌上分别有二到十二个点子,分红绿或红白两种颜色。每副牌三十二张,每张都根据牌上的点数叫有名称。上下两重都是—点、二点、三点、四点、五点和六点的牌,分别叫做长幺、长二、长三、长四、长五和长六,统称为长牌。其中“长幺”牌也叫“地牌”,“长四”牌也叫“人牌”,长六”牌也叫“天牌”。其他牌都分别按点数有名称,诸如幺六、五六、二五、五点、花九、杂七等不尽列之。古代这种耍牌除了象牙、兽骨、硬纸制造的外,也有用竹子和乌木制造的。
  用牙牌行酒令,一般是用两张或三张牙牌的色点配付子,列说牙牌花色。
  关于牙牌酒令,现代红学家邓云乡在其所著《红楼识小录·酒令》中言其曾购得过一本关于“牙牌酒令”的书。书中内容三分之二是牙牌副子,这些牙牌副子三张一副,一副牙牌配一句唐诗,极为形象,颇见慧见。有几副是:
  左边一张“幺五”,中间一张四五“花九”,右面又是一张“幺五”,这样下面一排都是白色五点,上面一排都是朱红点子,右上角题唐诗云:“林花着雨胭脂湿。”十分神似,颇见匠心。
  左边一张“人牌”,中间一张二三“五点”,右边一张“长三”。“长三”斜看很像一条船,角上题杜诗云:“野航恰受两三人。”十分巧妙。   
  并列两张“长三”,再加一张三六“花九”,一共五排斜列着的三点,好像一根链条,边上六点像是坠着一个重物,题诗云:“千寻链索沉江底。”真为形象。                  
  中间一张“人牌”,左右两边各一张“锦屏”(此牌上四下六共十点,上红下绿形似彩色屏风,故名曰“锦屏”),上面一排三张都是四个红点,显得很华丽左右象征两扇屏风,好像是一个贵妇人坐在中间,右上题诗云:“只似人间富贵家。”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行令列说这些牙牌花色副子时,一般是令官配好付子后,分张举说,最后合而言之,道出副子名称,令席上宾客依次即兴接口比上一句令语。其令语大部分是根据牌上色点所说的象形性的,也有的是根据牌名和副子名称谐音凑韵的。试析几例看之。《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这便是凑韵而已。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这张牌上五下六共十一点,一头的五点像一朵梅花,一头的六点用六桥代之,这句即属象形。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这张“幺六”,牌,上下共七点,“一轮红日”指红色的幺点,“云霄”指代绿色的六点,这句也是象形。最后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旭腿。”“蓬头鬼”是长六、五六和幺六这副牌的名称。贾母所说的这句属借事发挥凑韵而已。其他再如鸳鸯说: “有了一副。左边是个‘大长五’”,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这句也是象形,因为这张“七五”牌,上下由两个梅花形的五点组成,所以说“梅花朵朵”。再如鸳鸯说:“左边一个‘天’。”黛玉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便纯属即兴凑韵了。
  另外,鸳鸯把一副三张合起来说的牙牌副子名称,也大部分是象形之语。如与湘云说的左边“长幺”,右边“长幺”,中间“幺四”的这副牌,鸳鸯说:“凑成一个‘樱桃九熟’。”因为全副三张牌九点皆红色,所以用九颗熟透的樱桃作比,颇为形象。再如与薛姨妈说的长五、二五、长五这副牌,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这里二郎代指其中的一个二点,五岳代指其中的五个五点,借用神话传说,也很形象恰当。
  牙牌酒令在古代时颇为普遍,因其比较繁琐,又难度较大,所以早巳湮没不传了。
  ⑺骰子令
  骰子令即利用骰子所行的酒令。骰子为一种民间游戏用具。立体方块形状,大如杏核。相传为三国·魏曹植所造,本只有二,用于游戏投掷,故名为投子。其用玉石做成,故又谓之琼。唐时加至六个,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其六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点着有色,故也称色子。其点色一般有红绿、红黑或白黑两种,各个各面点色交错变化,掷之以决胜负。骰子在古代主要用于赌博,又其上刻有点子,所以古时也称为博齿。骰子除了用玉和骨制造以外,古代也有用木头制造的。   古代掷骰行令,其法颇多。《聊斋志异·狐谐》有云:“酒数行,众掷骰为瓜蔓之令,便是一种,其法不详。《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要行令,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所谓抢红,即是掷骰为戏,以所得红点多少定胜负,负者罚饮,故名曰抢红。
  《红楼梦》第一百零八回描写的掷骰行令,是用四个骰子掷,按掷出的点色叫有名称,并确定喝酒人数、杯数,还要根据骰子点色说个曲牌名,下家再接一句《千家诗》。比如,薛姨妈掷了四个幺,鸳鸯道:“这是有名的,叫做‘商山四皓’。有年纪的喝一杯。”“商山四皓’’概指骰子的四个幺点。于是贾母、王夫人等年老的各喝了一杯,薛姨妈说了个“临老人花丛”,下家是贾母,接了一句:“将闻偷闲学少年”。
  又如,每人用六个骰子依次掷三次,第一掷无幺,第二掷无二,第三掷无三,则都要受罚酒。再如用一个骰子掷下,是几点,则按点数从下家开始数起,数至某谁,谁喝罚酒。还有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骰子在古代行令中,还有很多辅助用处。比如,射覆行令时,依次掷骰,对了点的二人交手射覆。再如,摇抽签筹行令时,轮流掷骰,按点数数至某谁则谁摇抽签筹,另外,还用掷骰子确定由谁起令、谁作令官等,不再赘述。
  有不少古诗人还把骰子度入音律,唐白居易《长庆集·就花枝》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笑值骰盘呼大采。”唐代温庭筠诗亦有云:“玲珑骰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等等。
  ⑻流觞
  流觞亦称为流杯、传杯等,这个酒令游戏源远流长,非常古老,起源于我国古代迷信习俗修禊活动。
  古俗,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都到水边嬉戏、沐浴、采兰,以祛除灾祸,祈降吉福,称为修禊,也叫春楔。远在周代,便有此俗。到了汉代,三月上巳己正式确定为节。三国·魏以后将此节固定到农历三月初三日,后来,此俗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临水宴宾风俗。   
  曲水流觞是由上巳节派生出来的一种风俗。期间,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就聚会于环曲的水流边,临水设宴,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即取饮,叫做流觞,也叫流杯。觞为古代酒器,多为木制,底部有托,易于漂浮。当时也有陶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体质较重,流杯时一般放在荷叶上,使其能够漂浮。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事后,他们传承古俗,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他们俱是当时名士文人,相约杯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即兴赋诗并饮酒,作不出诗的再行罚酒。至此,流觞活动由一种一般风俗习惯,正式形成了一种酒令游戏。据史载,此次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有十五人各成诗一篇,有十六人没有成诗,各饮罚酒三觥。事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收集成册,并挥毫作序,此即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序中记述此次活动云:“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见其盛况。
  王羲之等人举行的这次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冲淡了迷信色彩,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揭开了千余年会稽儒风,后世上巳赋诗之俗、酒席赋诗之俗亦俱由此起。
  晋以后,曲水流觞活动逐渐普遍,影响愈来愈大。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云:“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春赋》云:“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非常生动形象。唐代杜牧《樊川集·和严恽秀才落花》诗也写云:“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唐代黄朝英《靖康湘素杂记》中也载及流杯事。还相传唐代李白曾游居四川万县,邀友人在此地流杯饮酒,好兴赋诗。后人在此地建有“流杯池”。宋代高承《事物纪元》里专设有《流杯》篇,详言流杯事之起源发展情况。可见当时社会上流觞活动之风行普遍。
  到明清时代,这种活动逐渐减少,概与其势太繁杂有关。民间基本上不传,在宫廷里要进行流觞活动,则在亭子里面的地面上人工筑造一条弯曲折绕的流水槽,人则环坐在槽边,浮杯于上,简便为之。此亭专用于流杯宴会,故名曰“流杯亭”。   
  到后来,人们把掷骰数点传杯行令这种酒令游戏,叫做流觞,基本上把临水设宴,曲水流觞游戏活动取代了。
  可是,事有例外,绍兴兰亭一带的曲水流觞饮酒咏诗风俗却一直盛传不衰,直到今天。这大概就是王羲之等人所揭开的千余年的会稽儒风。目前,中外文坛诸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多有到绍兴兰亭聚会者,泼墨挥毫,咏诗论文,纪念王羲之等人,并进行曲水流觞游戏。此地还保留有古代“流觞亭”,亭前有曲水,亭中陈列着一张明永乐十七年仿刻的曲水流觞场面石刻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这一风俗游戏活动的真实情景。   
  更有趣的是,我国古代曲水流觞活动,还传入日本。早在公元958年,日本福冈县太宰府天满宫,就仿效我国的曲水流觞活动,举办了“曲水宴”。曲水宴仪式十分隆重,与会者穿上仿古服装,进行修祓礼仪,跳起巫女神乐舞,随后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这种活动,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1983年清明前,福冈县书法美术振兴会、西日本电视台太宰府天满宫联合组织了“兰亭曲水之宴访华团”,专程到兰亭与绍兴市书画家一起举行曲水流觞活动,并进行艺术交流。可见我国古代这一风俗活动和会稽遗风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⑼摇抽令签
  摇抽令签也是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酒令花样。大概是用象牙、兽骨、竹、木等,专门制作一种行令用的签子,叫作令签,插放于相应的签筒内,行令时在座宾客依次轮流摇抽一支,按签上标注的饮酒方式、方法、人数、杯数及要求所说令词等,组织说令行酒。   
  在古代,这种行令方法曾颇为流行普遍,令签多是当时多才好事之人为之,其设计制作的多有别出心裁、耐人寻味者。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姑娘们行令,用的那副“象牙花名签子”就非常精制有趣。这副签子是每支签上画一支花,题着签子名称,还镌刻一句唐诗,标明了饮酒方式、人员、杯数和所说令词等。其中最先宝钗抽的一支是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镌一句唐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于是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叫芳官唱曲,芳官唱了一曲《赏花时》。最有趣的一签是探春所抽的那支,上面画一枝杏花,题写“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无怪乎探春抽出来一瞧就羞得红了脸,掷在地下。最热闹的一签是最后袭人抽的那支,画着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诗云:“桃红又是一年春。”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结果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与他同庚,黛玉与她同辰,芳官与他同姓,杏花是探春,六七人共饮一杯。
  1982年,在江苏省丹徒县出土了一副唐代涂金银质酒令签子,这副签子也颇为文雅别致。这套令具计有令签五十支,令旗一面,龟负签筒一个。签筒上刻有“力士”字样,据专家考证,这套令具可能是当时地方官吏准备送给太监高力士的,或者是高力士订做的。筒身正面镌有双勾“论语玉烛”四字,概为这套令具之题名。五十支令签每支上都刻有令辞,言明了饮与不饮、张饮李饮、饮多饮少等情况,兹举几例看之:一云:’“食不厌精,劝主人五分。”—云:“驷不及舌,多语处五分。”一云:“匹夫不可夺志也,自饮十分。”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律事五分。”一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觥录事五分。”原来,这些令词均出自《论语》,无怪乎题名曰“论语玉烛”。
  摇抽令签酒令本来非常别致有趣,可惜也已不传了。
  ⑽摇抽酒筹
  说起酒筹,颇觉耳熟,在古代酒令史上这个概年非常有影响。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有云:“越王竹……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唐《王建诗·书赠旧浑二曹长》云:“替饮觥筹知户小,助成书屋见家贫。”筹即酒令筹。唐白居易《长庆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亦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宋欧阳修《文忠集·醉翁亭记》写云:“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也说及酒筹。《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一回亦写云:“觥筹交错,灯烛辉煌。”等等。   
  古代这些著作诗文中所说及的酒筹,其实有两种。一种是用骨、竹、木等制成的小片或小棍,行令时用以计数,名曰酒筹。唐元稹《长庆集·河满子歌》有句云:“何如有熊一曲终,牙筹记令红螺杯。”牙筹即指用象牙所制的酒筹,这就明白地说出这种酒筹是用于行令计数的。
  再一种就是摇抽酒筹行令花样所用的酒筹。这种酒筹其设计、原理及耍法和前面介绍过的令签基本一样,不同在于它是用硬纸印制的。从流传下来的一些酒筹叶子看出,这些酒筹设计印制非常精美,其上描绘有历史故事图画,看去富丽堂皇,文雅别致。上面也注明了饮酒的方式、方法、人员和杯数等,多标有“敬宾客”、“敬老年”字样,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的文明礼貌思想。
------分隔线----------------------------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