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一)
时间:2012-06-21 09:36:10 作者:佚名 来源: 浏览次数:0
中国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汉代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后来,曾国藩也说:"善莫大于恕。"(《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四,《忮求诗》)古人所以重恕,是因为恕是"为仁之方"。北宋
中国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汉代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后来,曾国藩也说:"善莫大于恕。"(《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四,《忮求诗》)古人所以重恕,是因为恕是"为仁之方"。北宋程颐说:"恕则仁之施","恕者人仁之门。"(《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就是说,恕乃是实践、推行仁的方法、途径,仁者爱人是通过恕来实现的。可见,古人重恕实则是重仁。有人甚至认为:"恕者,仁之本也"(王符:《潜夫论·交际》),这就把恕提到更高的高度。概言之,恕与仁是密不可分的。
始倡恕道的是孔子。在《论语》中,恕字或单用,或与忠合称忠恕。关于恕或忠恕,《论语》有下面几段论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
综合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忠恕之道的主要内容是两方面,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明确说,前一句话是恕,那么后一句话则应指忠(对照忠的本义,是符合的)。除《论语》外,《管子》也曾说:"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小问》)"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版法解》)并明言,这便是恕(同上)。和孔子一样,《管子》也是以恕释仁。这说明,这些观念和认识,在先秦已较流行。
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去爱人。前者是要求人
们将心比心,不损伤他人,后者则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积极利人、助人,给人以提高、发展的机会。相比而言,前者属于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后者则是更高的要求。二者的要求虽有高低之别,但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到宋代,朱熹又对忠恕作了这样的解释:"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宋儒认为,在忠恕二者中,忠是前提,没有"尽己之心"的忠,便没有"推己及人"的恕。"恕由忠出",同时恕也体现了忠。对此,朱熹弟子陈淳作了这样的概括说明:"大概忠恕只是一物......盖存诸中者既忠,发出外来便是恕。......故发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北溪字义·忠恕》)宋儒的这些解说,可帮助我们对忠恕之道作深入理解。
始倡恕道的是孔子。在《论语》中,恕字或单用,或与忠合称忠恕。关于恕或忠恕,《论语》有下面几段论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
综合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忠恕之道的主要内容是两方面,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明确说,前一句话是恕,那么后一句话则应指忠(对照忠的本义,是符合的)。除《论语》外,《管子》也曾说:"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小问》)"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版法解》)并明言,这便是恕(同上)。和孔子一样,《管子》也是以恕释仁。这说明,这些观念和认识,在先秦已较流行。
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将心比心的体验去爱人。前者是要求人
们将心比心,不损伤他人,后者则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积极利人、助人,给人以提高、发展的机会。相比而言,前者属于基本的、起码的要求,后者则是更高的要求。二者的要求虽有高低之别,但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到宋代,朱熹又对忠恕作了这样的解释:"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宋儒认为,在忠恕二者中,忠是前提,没有"尽己之心"的忠,便没有"推己及人"的恕。"恕由忠出",同时恕也体现了忠。对此,朱熹弟子陈淳作了这样的概括说明:"大概忠恕只是一物......盖存诸中者既忠,发出外来便是恕。......故发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北溪字义·忠恕》)宋儒的这些解说,可帮助我们对忠恕之道作深入理解。
------分隔线----------------------------
- 上一篇: 儒释道文化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不同思想对我们什么影
- 下一篇: 佛教的药用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