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恕(二)

时间:2012-06-21 09:36:58 作者:佚名 来源: 浏览次数:0

    对于忠恕之道,孔子与儒家是高度重视、极力提倡的。孔子宣布,忠恕乃是他思想体系、行为准则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又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乃是人们可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不
    对于忠恕之道,孔子与儒家是高度重视、极力提倡的。孔子宣布,忠恕乃是他思想体系、行为准则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又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乃是人们可以"终身行之"的道德准则。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不仅向人们表明,仁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且又明确告诉人们,仁虽是至高精神境界,但其下手处乃是不伤害他人的恕道,循此即可达到仁。因此,仁之德既难也不难。这便是孟子说的:"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下》)也即是孔子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恕道的基本精神是肯替别人着想,其基本方法是将心比心,由己之心去理解、推知他人之心。这便是苟子说的"以人度人,以情度情"(《荀子·非相》)。对于恕,古代典籍均作了这样的理解、说明。如:
    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度恕者,度之于己也。(《管子·版法解》)
    以己量人谓之恕。(贾谊:《新书·道术》)
    内恕反情......由近知远,由己知人。(《淮南子·主术训》)
    上引几段议论,具体表述尽管不同,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爱憎好恶去推知他人的爱憎好恶,以自身的利益需求去推知他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其基本精神就是视人犹己的高度同情心。
    先哲又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对于一般人来说,"所推者有限",范围不可能很广。而对"有位者而言,则所推者大,而所及者甚广"(陈淳:《北溪字义·忠恕》),意义尤为重大。因此,统治者(特别是君主)更应重视恕道,培养推己及人的精神。南宋陈淳说:
     苟中天下而立,则所推者愈大。如吾欲以天下养其亲,却使天下之人父母冻饿,不得以遂其孝;吾欲长吾长、幼吾幼,却使天下之人兄弟妻子离散,不得以安其处;吾欲享四海之富,却使海内困穷无告者,不得以遂其生生之乐,如此便是全不推己,便是不恕。(同上)
  陈淳是要求君主也以己之心、己之欲推知天下人之心、之欲;自己既已富有四海,也应使天下人免于饥寒,"遂其生生之乐"。当年孟子对齐宣王所讲的:"王如好货,与百姓共之","王如好色,与百姓共之",(《孟子·梁惠王下》)也是此意。可见,要求统治者(特别是君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而施行仁政,这也是儒家所以大力提倡恕道的原因之一。虽然,这只是一种美好愿望,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
------分隔线----------------------------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