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恕(四)

时间:2012-06-23 10:11:20 作者:水墨人生 来源: 浏览次数:219

    古籍《尸子》曾对恕道的全部内容、要求作了这样的说明:
    古籍《尸子》曾对恕道的全部内容、要求作了这样的说明:
    己所不欲毋加诸人,恶诸人则去诸己,己欲诸人则求诸已,此恕也。(《恕》)这段简洁文字乃是对恕道的全面理解和表述。概言之,恕道即是通过自身的感受、需求去理解、同情他人,善待他人,从不伤害人进而利人、助人。同时,它还贯穿了这样的精神,即希望、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所憎恶、不满于他人的,自己则应先行改正。从方法来说,它既要求从自己想到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要求从他人想到自己("所恶于上,毋以使下"),通过这种交叉体验,多方理勰他人,并严格要求自身。因此,它既是实现仁德的方法、途径,也是自觉修身的方法和要求。故古人又有"憔恕可以成德"(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之说,将行恕道看做是培养、提升自己德性的途径。
   以上是恕道的基本精神与要求,至于如何正确实行恕道,尚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此,后代思想家又作了一些补充论述,从而使恕道更加周密。
    如前所说,恕道的基本精神、方法是将心比心,"以情度情","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可是,人之心是主观的。至于己,对大多数人来说,势必是集善恶是非于一身。在讲推己及人时,如果一切皆推,那么被"及"的人所受到的,所被理解、同情的,就有可能并不是善。这是笼统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所不可避免的问题。对此,一些古代思想家是有所察觉的。朱熹指出:
    且如自家不孝,也教天下人不消得事其亲;自家不忠,也教天下人不消得事其君......自家穿窬也教大家穿窬,这也不是恕。(《朱子语类》卷五十六)
  后来,明代吕坤也说:
    恕之一字,是个好道理,看那推心者是甚么念头。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货者恕人之贪,好饮者恕人之醉,好安逸者恕人之惰慢,未尝不以己度人,未尝不视人犹己,而道之贼也。故行恕者不可不审也。(《呻吟语·人情》)
  在这里,先哲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这就是在推己及人时应当要问一问所推者系何心?如果所推是恶,则所恕也是恶,这就成了以己之恶恕人之恶的同恶相济。显然这不符合恕道的原意。儒家一再强调应成人之美,而不应成人之恶,这乃是推己及人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0
顶一下
0
踩一下
------分隔线----------------------------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