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二)
时间:2012-06-28 09:08:25 作者:佚名 来源: 浏览次数:0
这种"泛爱众"的博爱观念渊源于人类同类相爱的爱类意识。孟子说:"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孟子·告子上》)他认为,因为人类有相同的生理构造,相同的嗜好、追求,所以有共同的情感基础。就是
这种"泛爱众"的博爱观念渊源于人类同类相爱的爱类意识。孟子说:"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孟子·告子上》)他认为,因为人类有相同的生理构造,相同的嗜好、追求,所以有共同的情感基础。就是说,因为同类相似,故相爱。后来,《吕氏春秋》中的一篇,篇名便叫《爱类》。这一简括的篇名,对这种同类相爱的意识作了高度概括。它说: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就是说,仁以爱类为基本要求,然后推及他物。后来,西汉的几位思想家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仁者所以爱人类。(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仁者,爱其类也。(《淮南子·主术训》)
其实,在此之前《论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所主张的也是人类一家,彼此相爱的思想。爱类意识是儒家仁学的基础,也是儒家调节人际关系的基点。固然,在阶级对立、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封建制时代,提倡"爱人类"无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这一口号的提出,毕竟突破、超出了宗族血缘关系的界限、范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其进步意义、积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爱类意识的基本点是视他人为自己的同类,看做是与自己一样的人。《中庸》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仁的道德首先是承认他人是人,将他人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有了这一前提,就能关怀、同情、尊重、体贴他人。这乃是仁之德的基本要求。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作为一个仁者,对他人的同情、关怀、体贴是无微不至的。《论语》有这样一段记载: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卫灵公》)
一位名叫冕的盲乐师去拜访孔子。当他走到阶前时,孔子及时告诉他,前面是台阶;走到席前时,孔子及时告诉他,前面是坐席;坐定后,孔子又一一告诉他,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这种对盲者细微、周到的关怀,正是仁者之心。
关怀同情他人的具体表现,就是尽己之心、尽己之力去助人、利人。特别要关怀、帮助那些丧失劳动能力、难以自立,处境悲惨的人。而当人们同处困境时,更应相互帮助。在是否利人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是不可有损害他人之心。
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
就是说,仁以爱类为基本要求,然后推及他物。后来,西汉的几位思想家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仁者所以爱人类。(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仁者,爱其类也。(《淮南子·主术训》)
其实,在此之前《论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所主张的也是人类一家,彼此相爱的思想。爱类意识是儒家仁学的基础,也是儒家调节人际关系的基点。固然,在阶级对立、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封建制时代,提倡"爱人类"无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这一口号的提出,毕竟突破、超出了宗族血缘关系的界限、范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其进步意义、积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爱类意识的基本点是视他人为自己的同类,看做是与自己一样的人。《中庸》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仁的道德首先是承认他人是人,将他人当做与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有了这一前提,就能关怀、同情、尊重、体贴他人。这乃是仁之德的基本要求。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作为一个仁者,对他人的同情、关怀、体贴是无微不至的。《论语》有这样一段记载: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卫灵公》)
一位名叫冕的盲乐师去拜访孔子。当他走到阶前时,孔子及时告诉他,前面是台阶;走到席前时,孔子及时告诉他,前面是坐席;坐定后,孔子又一一告诉他,某人在这里,某人在那里。这种对盲者细微、周到的关怀,正是仁者之心。
关怀同情他人的具体表现,就是尽己之心、尽己之力去助人、利人。特别要关怀、帮助那些丧失劳动能力、难以自立,处境悲惨的人。而当人们同处困境时,更应相互帮助。在是否利人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是不可有损害他人之心。
------分隔线----------------------------
- 上一篇: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