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华龙缘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濮阳龙文化
查看: 39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濮阳M45号墓八卦信息理论考证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2:39: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濮阳M45号墓八卦信息理论考证
吕文选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文明长河中,有一支源远流长,而且历代备受推崇,充满神秘色彩的《易》文化,一直都是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的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对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所包含的内容体系,博大精深,大至宇宙天地,小至一草一木,上至治国安邦,下至百姓生活,而无处不在,日用而不知。
    《易》是我国古人用华夏民族持有的思维方式和符号体系,通过对宇宙自然的观察,体悟出无极、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九宫、天干、地支等来探究自然的一种学术。从广义来说包括天文、历法、地理、中医、数学等自然科学;从狭义来讲,主要是用于预测吉凶,如卦理、地理、命理、相理等预测学。
    《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源地,它以八卦、阴阳、五行的生克之化,为主要理论工具。来推测社会、自然、人事的吉凶休咎。其理深奥莫测,其义博大精深。
    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现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是这个时代人类最有力的工具。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莱布尼茨是根据中国古老的阴阳《易》术二进制的计算方法而发明了计算机。但我们现在的术数居然要引用一个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种无奈!
    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易》的理论核心。不但在风水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在优化自然,改造环境,提升自我,完善人生,造福家庭,和谐社会,及在探索和了解现有存在现象的未知领域,起着不可替代不可超越的作用,甚至可以开启科学未知之门。
    中国的《易》学在全球掀起了《易》学热的高潮,全球几十个国家都在学习中国的《易》学文化。小到我们日用而不知的“七上八下”“颠三倒四”“错综复杂”等日常用语,。大到“南韩国旗亦用中国的先天八卦图中的四象乾坤、坎离。”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上任之初有个女孩子曾问克林顿:“总统先生,您为什么能当上总统,我长大了也要当总统。”美国总统克林顿自豪的说;“小朋友,因为我家的风水好”可以说我们的易学热潮在全球开花。全人类都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易学,已经站在了科学的巅峰,像耸立世界文明之颠的灯塔,照耀和指引着我们人类前进的方向。
    我们知道上古时期人类文明创始人伏羲氏曾王天下,“阳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一类万物之情。”这是我们大家的共识。那么在远古时期,究竟有没有这个人文始祖?八卦的创始者伏羲?何许人也?生在那里?究竟葬在哪里?他在对宇宙自然的观测与体悟,及八卦有关的信息的认知研究和贡献。从那些方面传递了这些信息呢?河南濮阳M45号墓为我们揭开了6500年前的人文始祖伏羲的身份之谜和对人类作出八卦及有关的信息之谜!
濮阳市45号墓的基本概况
    濮阳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内西南隅新民街南环城路之西,京广公路之北,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的南部被五代时期的古城墙所压,北部是比较低洼的沼泽地,因为遗址周围的地势较低,常年积水,芦苇丛生,俗称西水坡。该遗址在1987年五月未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而被发现,后经文化部批准,自1987年5月,对该遗址做了大面积的发掘,其发掘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
    M45号墓位于T137的西部,墓口开在T137第四层下,打破第五层和生土。墓坑平面为上圆下方的人头形。西北部被东周时期的M54打破。东南、西南、东北部分别被仰韶时期的H34、H46、H41打破墓室结构为竖穴土圹,东西宽3.1米,南北长4.1米,深0.5,米。墓底平坦,周壁修筑规整。墓室的小龛为长方形,东面的小龛深0.6米,西面的小龛深0.8米,北面的小龛长2.35米,深度1.1米,墓内填土黄灰色,与第五层土色相同,惟土质更松。里面的灰土成分较多,另外还有少量的碎蚌壳。墓内埋葬四人。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身长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另外三人,年龄较小,分别埋葬墓室东、西、北三面小龛内。东部龛内的人骨,头偏向东南,仰身直肢葬,两手压与盆骨下经鉴定为男性。西面龛内的人骨身长1.15米,头偏向西南,仰身直肢葬,两手压于盆骨下,性别为女性,年龄在12岁左右。头部有刀砍的痕迹,显然属非正常死亡者。北面龛内的人骨,身长1.6米,头朝东南,仰身直肢葬,两手压在骨盆下。年龄在16岁左右,骨骼粗壮,性别为男性。
    在墓室中部壮年男性骨骼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圆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之猛虎。距墓室中部男性骨架0.35米处,还有人为用蚌壳摆放的三角形图案,在与三角形图案的东侧还摆放有两根人的胫骨,两者融为一体,胫骨指向东方(见图)。
    “中华第一龙”的M45号墓主应为6500年前的一代皇或帝王遗骨,堪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三皇五帝时代首座有遗骨的皇或帝王之陵。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碳14测定,置于M45号墓中蚌塑龙的年代距今为6460±135年。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距今6500年以前,存在一个伏羲时代,历经16世,世代承袭,每一世均可称为伏羲。濮阳地区是伏羲氏活动的中心,45号墓主人应为6500年前伏羲氏首领中的其中一世。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濮阳“颛顼遗都”,45号墓应为颛顼;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是蚩尤,以上三种看法都一致认为墓主遗骨乃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出土的第一具三皇五帝时代的遗骨。故45号墓堪称我国古代第一皇帝陵或帝王陵,它的历史地位的确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时代,将成为历史可考的历史史实。但至于45号墓主人的真正身份,至今仍无定论,因此我从地理环境学及其它方面来认识和解读。
     一、“他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
    “西水坡,这里我要感谢45号墓的建墓人,他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段邦宁言),未开掘之前,南部被五代古城墙所压,北部是较低洼的沼泽地,因为遗址周围的地势较低,常年积水,芦苇丛生。摘自《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此地形地貌与平洋风水的理念高度吻合,在平洋风水诀中说:“欲识平洋地,须分满与空,拨水能归库,富贵世兴隆,真假龙何辨?穴突看分明,众水归一处,中高是真形。”言此地为真龙结穴。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本地区河水故道的淤土很厚(3M——5M),(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仰松《濮阳蚌塑龙虎墓的发现与研究》)而在发掘M45号墓时距地表只有1.5米,这说明西水坡45号墓地形很高,另外居和西水坡相距800米的午爷庙的护庙老人崔合昇先生说在午爷庙地表下六米处,有原午爷庙墙址原基,因此更证明了M45号墓在葬时为一高凸地,在发掘时也未发现洪水叠压的淤泥土层。
    《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最早《尚书•禹贡》记载:“雷夏即泽,雍沮会同。”《括地志》曰:“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又云:“雷泽县本汉城(成)阳县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成阳”条下说尧游成阳而死葬焉。汉曰成阳县,晋改为城阳,隋更名为雷泽县。故城在今山东(今属河南濮阳)濮县东南。“雷泽”条下说:雷泽在濮县东南接菏泽县界。引《周礼•注》《五帝本纪•注》《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等诸古籍记载地望一致。汉魏时期雷泽面积以缩到东西20华里,南北15华里。
史书《水经•瓠子河》:“河水旧东决,迳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墟。”M45号墓居高临下,坐午向子。三条河流,位于县城南有瓠子河在南侧兜收,雍沮二水,水口重重向锁,注入雷泽,且皆为左水倒右。穴结大局,居高临下,水口重重,大贵之地。固有风水“地十贵”歌诀为证:“一贵青龙双拥,二贵龙虎高耸。三贵嫦娥清秀,四贵旗鼓圆风。五贵砚前笔架,六贵官浩覆钟。七贵原生白虎,八贵笔颂青龙。九贵屏风走马,十贵水口重重。”M45号墓,南11公里处有瓠子河,北有雍沮二水,众水缠绕抱穴,重重缠护交锁,墓局一突高地,高中取凹,方为真龙结穴,诀曰:“平洋一突却为先,不怕风吹水要缠。此墓两水夹护缠绕。”墓主人坐午向子,左水倒右,为申子辰三合局风水布局。
    二、墓形天圆地方   为宇宙河洛时空图
    M45号墓的形状为上圆下方的蝉联体,此种墓形又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又再告诉我们什么呢?
    为了说明本质关系,此墓的形制(和星象图案)与易经存在更根本的联系,此墓的形制和星象图案,就是6500年前的伏羲时代所复制的十三万年前的天球。何为天球?《尚书•顾命》曰:“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陈立夫先生认为:“天球亦景玉之一种,其色为天,刻制像天体之球形,并布日月星辰于上,以供测算只用。”“河图也是玉石器之一种,不过,这种玉石器上刻有图形,隐含气数至理。”对于这种“刻有图形的玉石器”是谁刻的?究竟从哪里来?陈先生认为:这个问题只有在《皇极经世》里才可以找到答案。依《皇极经世》书演算,地球运行每至129600年为一元,一元中分为十二会,每会10800年。(一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 1会=30运=360世=10800年  1运=12世=360年 1世=30年)
    这种玉石器,很有可能是前一会或前数会的研究之精华,制成图形,刻于玉石之上,以谋垂久。(在西水坡第二组蚌图中的龙、蜘蛛和圆球就是铁证)后来经过一元届满时期的地壳变化,这种刻有图形的玉石器遂遭埋没。到了这一元,地球的功能恢复后由于洪水的冲激而出土……伏羲氏发现了这种玉石器上的图形,加以仰观俯察的各种体悟,因而作成八卦,更由八卦演成六十四卦。
    台湾著名《易》学家黎凯旋教授也在所著的《易数浅说》85页中写到:“伏羲仰观俯察,法天球河图而书八卦及六十四卦。”又在87页中写到:伏羲仰观俯察,因见黄河出现天球河图而书八卦及六十四卦。然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羲重卦;郑康成之徒弟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按《丿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益与噬嗑者”,以此论之,不攻自破……今依辅嗣以伏羲既画八卦,即重为六十四卦。”又《河图挺辅佐》亦曰:“黄帝问于天老。”天老曰:“河出龙图,洛出龟书,出于伏羲时,方能以画卦。”据此,河图、洛书乃同时并出于伏羲时代。此外,张衡《东京赋》龙图授羲。唐代韦续《墨薇》:“太昊庖羲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等。”都是指的同一件或类似的的历史事实。
    在《礼纬•含文嘉》曰:“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指四象),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作八卦。”《礼记•礼运篇•孔颖达疏》曰:“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贡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局下,二七居下,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尸子》曰:“伏羲始作,别八节,而化天下。”《路史•后记》曰:“命潜龙氏巫之,乃迎曰推策(策算、占卜)相刚建造甲子,以命岁时。配天为干,配地为支,支干配类,以纲维四象,故情伪相感而星辰以顺则。岁月曰时类易作旋盖。”罗苹注引《汉历志》“伏羲有甲子元历,是太昊已有甲子。”故陈鸣《历书序》云:“伏羲推策作甲子:“《隋志》云:……本包羲氏立周天度,其传则周公受之于商,周人制之,谓之周髀……。”罗苹注:“天本无度,圣人以日行天三百六十五度,有畸而一周,故分周以为之数,以记日之所行。既分天度,乃假物以志之,二十八宿列布四方”。
    综上所述,6500年前伏羲氏已识无极(宇宙)定太极(太一、北极星)分两仪(太阳、太阴),类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审八方,画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辨四时(春夏秋冬),制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承二十四节气,定二十八宿,划周天分度,效河图重六十四卦以法天道,引洛书绘六十四卦以秉地道,河洛相错之数,以定人事,造甲子、配干支、记时岁、配类同……
    我们再来看,M45号墓中的人殉,3具人殉分别置放于东、西、北三面,东西两具人殉位于东西墓壁两处凸起的类似壁龛的地带,北面的人殉在北壁方龛内也是特意斜置摆放的,形成30°的一个夹角,研究表明,墓穴形状代表了二分(春分、秋分)日和冬至日的太阳的运行轨道,而东西两侧人殉的头部恰好分别位于二分日,日出和日落的位置,春分日日出从东侧人殉头方升起,秋分日日落正好从西侧人殉头部落下,冯时先生所论《中国早期星相图研究》,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二期第三条说:“春分、秋分二分点在墓穴东西两侧之殉人处,公元前4200年左右,秋分之时日缠尾宿,天火见东方,斗杓东指,公元前4400年左右,参宿恰值春分点,授时标志十分明确,这个前4800—前3600年限区间,正是大火于参宿处于二分点的时间范围。北面一具人殉的平行夹角为30°,指向濮阳冬至日太阳初升的方位,辰方且相当准确,在太阳方位出没歌中说:“正九出乙入庚方,二八出兔入鸡场,三七发甲入辛地,四六生寅入戌方,五月生辰归乾,仲冬出巽入坤方,惟有十月十二月,出辰入申仔细祥。”因冬至在十二月,日出辰方,而北方人殉头部正指向辰方,表明,北面人殉表示冬至,那么和冬至神相对的正南方31号墓人无疑就是夏至神。
在《太平御览》云:“天地混沌如鸡子”。浑天说:“认为地是球形的,其周围支撑物是一种气体或液体,整个宇宙类似鸡蛋结构的状态,天如壳,地如黄”。曾子也说:地球是圆的,而M45号墓上圆下方的蝉联体,又在传递什么信息呢?经本人研究认为,此墓形为宇宙河洛时空图。上圆为天、为宇,表示空间。天圆由河图演化而来效天道,地方由洛书演化而来,而法地道,表示地有方向和方位。九宫八卦以定消息盛衰。由八卦而衍生64卦以类万象,以九宫定元运盛衰,阴阳消长等。
    (一)《圆图源于河图》
    我们把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装进宇宙时空图里,就会一目了然。圆者,动而为天,对此,乃易界的广泛认同,伏羲六十四卦圆图,这是一个天体运行的规律图,或为古代的历法图,它精确地说明了年月日和四季的运行规律,伏羲六十四卦先天次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先天方位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艮西北、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先天六十四卦的次序,从《乾》开始,逆时针排列一周而成圆形,金木水火土五星依次运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二十四节气,就是完整的天体运行图。
在实际运用和用图示的时候,把八卦的八个方位更精细化为二十四山,即为二十四向,也就是说把整圆有原来的八份,又细为二十四份,为了便于识别和记忆,古人加入了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八干的戊己为中央土不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表示四隅卦的乾坤艮巽共二十四个方位词。(二十四山的信息不仅指这些)
我们在圆图中,可以看到《坤》尽于子之中,其坤卦六爻皆阴,可谓阴极,物极必反,此为冬至而阳生,阳气由子之半位生,阴中含阳,所以在M45号中北面人殉男性为冬至之神,冬至而阳生,应为阴转阳之交接点。接下来是《复》卦。一阳在下始生,至《同人》卦共16卦共96爻,其中阳爻48个,阴爻48个,阴阳各半,此表明白天黑夜一样长,方位为东,春分之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故亦用男性人殉表示(男为阳,女为阴),离卦爻相,二阳一阴,阳盛阴衰之象。
《乾》卦位尽于午中,从《临》卦开始到《乾》卦,阳气渐长,至《乾》卦达到极盛状态,《乾》卦六爻皆阳,地支临“午”,自《临》到《乾》卦共16卦,阳爻64个,阴爻32个,阳爻多阴爻一倍,表明昼长夜短,气温由低到高,渐到顶峰,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一段时间,为“夏至”,此节交于《乾》卦位,纯阳之卦,然阳极而阴生,阳中含阴(阳生于子之半而终于午之半),故南方人殉阳火旺之地用女性来表示(女属阴)
《姤》卦,一阴始生于下爻,至《师》卦,仅存一阳爻在下卦二爻,自《姤》至《师》共16卦,有96爻,其中阳爻48个,阴爻48个,阴阳爻各半,昼夜一样长,为“秋分”交在《坎》、《震》、《师》,地支为“酉”,故曰《坎》在酉中,至秋分,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故西方人殉亦用女性来表示。
从《遁》卦始到《坤》卦,也为16卦,共96爻,阴爻在下浸阳,至《坤》卦阴达盛极,此间阴爻64个,阳爻32个,阴倍于阳,表明夜长昼短,阴盛阳衰,气温逐渐下降至极点,为“冬至”,地支为“子”,阴生于午中,而极于子之半。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继而阳生于子极于午之半,阳气渐盛,阴气渐衰,由此不得而知,北方冬至之神及春分人殉为男性,表示阳仪,南方31号夏至神与秋分人殉为女性表示阴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天体运行图,可见古人是何等地智慧啊!
伏羲六十四卦圆图,此天图是《先天八卦方位》的延伸,将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能够更精确地表明天体运行的规律,同时,它又是对《河图》表示的发展,将天图《河图》更具体化、形象化,更具有可操作的实用性。这是我们的祖先文明智慧的创举!
(二)地方源于洛书《对角比邻纵横皆九数证明地球为圆形》
在远古时期,人们首先观测就是太阳的周日视和年日视运动规律,所以古人以“南为上,北为下,左东右西”,伏羲方位图是乾南坤北,乾为天,坤为北,天尊在上,地卑在下,本方图中,从西北至东南这条斜线,依次排列着,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个经卦,被称为“子午线”,又称“经卦线”,西南至东北斜线排列着,否、咸、未济、恒、益、济既埙、泰八个卦,这条线被称为“卯酉线”。又叫“纬卦线”或“少阳线”。
在本方图自东北泰卦八一合九,损卦七二合九,既济卦六三合九,益卦五四合九,恒四五合九,未济六三合九,咸卦二七合九,否卦一八合九。乾一坤八合九,艮七兑二合九,坎六离三合九,震四巽五合九,在方图中各卦数纵横对角,相加皆等于九。故九数之巧妙,此言地的各条线相等,任意一点,皆为中心,经圆心,线段相等。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为了表示方便方向和方位,及推演的需要,故效洛书,绘九宫。所以,天圆地方,而不是有些人说古人认为地是四方形的。愚昧至极,大错而特错,荒谬之论!
(三)《方图外卦二十八卦与二十八宿的对应》
在方图中,外周二十八卦,外圆对应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环黄道和赤道两侧经行于天,古人以天道左行,地道右迁,而实际是地球绕太阳逆时针自转,在考定四季变化时必以“南”为准。
《尚书•尧典》曰:“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这里说的是天象,仲春之时,星鸟(朱雀)七星在南方这就是“春分”的季节,人们恭敬地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并开始有秩序地安排农事活动。
易学界普遍认为《泰》卦是四季的春分点,此春分卦交在《泰》与东方青龙“心”宿相遇,《泰》卦三阳在下,三阴在上,阴阳各半,表明“春分”这一天,昼夜时间相等,此时,朱雀在南其“星宿”与《乾》相遇,玄武在北,其“虚”宿与《坤》卦相对,白虎在东,《否》卦在“昴”宿位置。
从《泰》卦至《乾》卦这八个卦,下卦皆为《乾》三阳在下面上扬,逐爻上升,至《乾》至六爻皆阳,“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当青龙之“大火”(含房、心二宿),转到南方时,表明“夏至”来临,这一天白日最长。
从《乾》至《否》这八个卦,上卦均是《乾》,卦阴在下而渐长。至《否》亦是阴阳各半,“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中秋”则为“秋分”此日亦昼夜各半、相等,表明开始秋收了。
从《否》至《坤》下卦皆为《坤》,阴渐尽而剥阳,至坤阳被剥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北方玄武之“昴”宿黄昏之时在南方升起表明“冬至”的到来这一天白日最短,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转变为除旧布新的季节。
从《坤》至《泰》八卦上卦偕《坤》阳卦在下而始生渐长至《泰》则阴阳各半,又值“春分”周而复始,万物更新。
二十八卦与二十八宿相配合得天衣无缝,它准确真实地反咉了天体运动在大地上的运动规律。
(四)《方图与月亮的周期对应》
古人把月亮以椭圆形轨道沿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称此天体运行的轨道为“白道”测出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周期为二十八天。我们今天知道27天7小时43分11.47秒!方外圆的二十八卦恰正与月运行的二十八天相对应。
《尚书正义》曰:“以月初为朔,月尽为晦,当月之中曰月望。故以月半为望,望去晦朔皆不满十五也,又半此望去晦朔之数,名之曰月出。月出者,言其月光正半如弦也;晦者,月尽无月,言其暗也;朔者,苏也。”
朔日,就是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 跟太阳同时出发。地球上看不到月光,不见其象。天体运行到地的北面,人们就见不到了。故将朔日走在方图的北面《坤》的位置。《坤卦》六爻全阴以象。“朔”这一天出现在农历初一,有如弯眉状的小月出现,故称“新月”。
月球自西向东而行,由《坤》至《泰》这八个卦。坤阴在上,下卦阳气渐长至《秦》卦,阴阳各半,为上弦月。此时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与月球的联线成直角。其象各半。这一天是初八或初七《坤》为初一,《谦》初二《师》为初三,《升》为初四,《复》为初五,《明夷》为初六,《临》为初七,《泰》正好为初八。
从《泰》至《乾》这八个卦,乾三阳在下,上卦阳气渐盛。至《乾》六爻皆阳,为望月。这一天,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上所看到的是圆形的月亮。从《泰》初八逐卦相排,到此恰好为十五。
从《乾》至《否》这八个卦,乾阳在上•下卦阴气渐长。至《否》卦则阴阳各半。为下弦月。这一天与上弦月相仿。太阳跟地球的联线和地球与月球的联线成直角。这一天是二十二(或二十三)从《乾》至十五到《否》刚好是二十二。从《否》至《坤》这八个卦。坤阴在下、上卦阳气渐消。至坤已消尽,又为朔月,周而复始。
由此可见,此方图亦是一个完整的月球规律运行图。月球连续两次相交时间成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为29天,12时44分2.8秒,我国的农历就是据此而定。一月为二十九或三十天。
根据此图,在东方就可以考定这四季的变化。3月20日(21日)为春分,6月21日(22日)为夏至,9月23日(24)日为秋分,12月22日(23日)为冬至。四季均交在弦月之日。其它节气,可依次排列这样就可以排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五)《河图与五星五行十天干及六十甲子》
此外,《河图》亦为古代天地相交图,其圆图是天体运行规律图。为十月历治。但此与十二月历不相合。天地一、六月交在水星。二、七月天地交在火星,三、八月交在木星,四、九月交在金星,五、十月天地交在土星。一六共水宗,二七同火道,三八为木明,四九为金友,天一生水地,水地六成立,地二生火,天王成立。天三生木,地八成立。地四生金,天九成立。天五生土,地十成立。故配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论克刑,五行生克皆由此而出。每月初一交在水星,初八交金星,二十八交在木星,十五交在土星,二十二交在火星。此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错。形成六十甲子。
(六)《次方图的地理形貌》
特别是次方外图,共有二十个卦,艮七居北,兑二居南,其合数为九,在地为二七。西为《损》东为《咸》卦从中分之。表示四正相对的方向,东北由《咸》至《艮》六个卦。《艮》在下为山。西北从《艮》至《损》六个卦,《艮》在下为山。表明西南和东南多水。此与我国的地理形势和地貌是基本一致的。
(七)《内三方图的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在内三方图内《坎》六在上为北,《离》三在下为南,合九数。东西分别列为《既济》和《未济》。十二卦以配十二地支,从《坎》卦起子至《既济》为“卯”,正东方位。至《乾》为“午”正南,至《未济》为“酉”正西方位。十二地支依序排列。宅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同时也表示一天十二时辰。
另外《坎》《既济》《离》《未济》分别代表春夏秋冬。春天万物生需有水的滋润。故《坎》春季;《既济》卦夏长。要水和温度。其卦象上水下火。上卦水能生木、木可生下卦火。为相生。另外,此卦阳卦在上,阴卦在下。其爻位,初爻、三爻、五爻。阳爻在阳位,其二爻、四爻、六爻在阴位,各得其位。故相生合于自然之道。故能长;《离》卦在七月。七月为一年中最热温度最高一段时间,此月火星正南,故二七同火道《未济》卦为冬季。《未济》卦,阴卦在上,阳卦在下,且一爻,三爻,五爻为阴爻。二爻,四爻,六爻为阳爻。阴乘阳位,其位不正,反招外克内泄《离》卦去三克。坎卦为泄,故上卦火克金。金又遭下卦泄。故冬季《未济》无水养万物。无火的温度,故未济不长为冬季。《坎》卦在一月,坎为水,正月水星。在正北。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离》在七月,在正南方位,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既济》卦,上卦水能生木,木生下卦火,故《既济》卦为木星《未济》,卦各爻相乘,故遭克泄,上卦去克金,下卦水又泄金气,故《未济》为金星。中土为木所疏,隐而不见。
综上所述,M45号墓包含有八卦、六十四重卦,五星五行,十二纲纪,二十八宿,十天干、十二地支,太阳,太阳的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河图、洛书、宇宙河洛时空图,形象而精确地表明了天地相交的规律,几乎囊括了《易》的所有内容。M45号墓这部浩瀚的无字天书,的确是世界文化的文明之源!
三、“龙从火里出,虎从水中生”天地运行 此阴阳龙水交媾及阴阳消息图
    我们看《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载文:在墓葬室中部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園目园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状下山之猛虎。蚌壳塑三角形图案位居北方,配置的人骨指向东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冯时先生认为,这就是北斗与二十八宿的系统观测。这个传统最终导致了古老的天宫体系的确定。从此段文中又与初年曾侯乙墓漆箱的二十八星缩图做了例证,文中说:“在做进一步的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利用战国初年,曾侯乙墓漆箱的二十八星缩图,这些图像向我们展示的并不仅仅是北斗与二十八宿相互栓系的独特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四象发展的可寻的痕迹。但是,漆箱盖面景图表现的主旨。似乎并不在此。我们看到星图中央绘有北斗。周围环书二十八宿。而东宫和西宫外侧分列龙虎图像,这种安排的意图颇耐人寻味。”最简单的理解是星图上朱雀与玄武两象的阙如只是因为画面局促而无法顾全的省写。这意味着四象的概念。在当时已经形成。但细想起来,这种说法却很难令人接受,因为我们不能想象古人会在未做预先设计的情况下仓促地完成任何作品,问题似乎也并不是这样简单。
    事实上,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蚌塑遗迹可与曾侯乙墓盖箱星图及《史记•天官书》的记载建立系统的比较。其中曾侯乙墓盖箱星图更显重要。我们将两幅图像对比观察,可以发现二者所表现的内容竟完全相同。西水坡45号墓中形成的图案共有三处,东为蚌龙,西为蚌虎,北为蚌塑三角形并配有两根人的胫骨,而曾侯乙箱盖星图的中心直书北斗。东西两侧布列青龙白虎,表现形式与前者一脉相承。不仅如此,西水坡墓葬蚌虎的腹下尚存一堆蚌壳,只是由于散乱已失去了原有的形状,这使人想起曾侯乙箱盖星图在西方的虎的腹下也恰有一类似火焰的图像。这个线索更加深了二者的联系,可以认定,西水坡45号墓中的蚌塑图案正组成了一幅二象北斗星象图。
    确认北斗是一项关键工作。我们看到在墓穴中墓主人的北侧脚端摆放着由蚌塑三角形和人两根胫骨组成的图案,可以判断这是一个明确可识的北斗星象。蚌塑三角形表示斗魁,东横侧置的两根胫骨,表示斗杓,构图十分完整。以上此段话通曾侯乙漆箱盖面的图案和45墓的图案相比较。冯先生认为二者皆为“二象北斗形象图”。
    笔者认为两者图像(案)仔细研究。截然不同,曾侯乙漆箱盖上的中心直书北斗。青龙在东,头转南向西追赶白虎之象。而虎则头转北,若有奔跑互追之象,此二象则表现为以天极北斗为中心,阴阳二仪。周而复始,昼夜交递的情状。而耐人寻味地是45号墓中的青龙白虎皆头转北。而它们中心却是墓主人,北斗七星却在墓主人脚的正前方。这又说明哪些问题。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呢?
笔者认为第一,表示了6500前古人对天文星象的认识,为“二象星象图”。
第二,在表示青龙的星象天文图,还是从罗庚上看,龙首应头朝南,而45号墓中青龙白虎皆头朝北,笔者认为从风水的角度来说,是表示龙水交媾。
第三,在表示龙虎两图,表示阴阳二仪及太阳太阴及地球的运转规律。我们看青龙白虎头皆转北。皆背向而行,青龙背转西。腿爪在由南向北行走状。白虎则背转东,四肢交递亦向北行走状。我们把先天八卦放入“二象图”中,便一目了然,可知道青龙方由南向北顺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为阳仪。呈顺时针运行,为天道(太阳太阴)的运行规律。西方白虎方由南向北排列顺序为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阴仪。呈逆时针运行,为地球运行规律,中间为墓主人。恰和天道顺时运转,地道逆行运行之道。同时按先天八卦顺序,离为太阳为火。坎为太阳为水,由此可知龙从火里出,虎从水中生。阳从左边团团转,阴从右路转通“可推”数往着顺知来者逆。
此种信息,向我们述清了天地运行,春夏秋冬,寒暑更替,万物阴阳消长的自然规律。乾坤居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开阖,
日月之所出入,启闭八节(春分、秋分、为启、夏至、冬至为闭),晦朔弦望,昼夜寒暑进退盈缩,阴阳顺逆、万物消长、周而复始,皆此类推,此言明八卦之体用,铁证如山。
    第四,我们看到的蚌塑龙和蚌塑虎的形态、姿势。摆放的长短、高低,来研究和分析。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墓中部北方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用蚌壳摆塑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之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龙昂首,曲颈,躬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骨架左侧,头转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圆目圆瞪,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猛虎……龙和虎的摆放可以虎比龙摆的长一些或高一些,或者龙虎长短高低一致,为什么青龙身长1.78米,而白虎身长1.39米?青龙身高0.67,而白虎身长却0.63米?龙为什么昂首,虎为什么头微低?龙什么长尾自然前爪扒,后爪蹬。虎的尾为什么下垂?带着这些问题的描述。经研究认为如此严谨地摆放。是在传递地理环境学方面的 信息;地理环境学的龙虎砂要求其一是要藏风聚气,缠搂抱穴。其二,要龙高抱虎。其三,龙要抬头,活动弯曲,虎要驯服。由此可知6500年前的古人对地理环境要求的严谨和熟练的程度。
四、北斗星   墓主人的身份证
(一)北斗星斗柄为人骨有牺牲祭祀的含义
斗柄回寅,天下皆春,由于上古时期。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的需要。北斗七星是古人观察到可以指导农业种植,收获或生存的悬挂于天空的时间钟表。同时,还以北斗七星为帝车运于中央。又是上帝的象征。最高权力的象征,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表明古人在六七千年前。就找到了北天极。并把它视为宇宙的中心去崇拜。中国天文博物院研究员伊世国先生认为,濮阳西水坡45号墓冲的北斗斗柄。用的是人的腿骨;强调了以人为牺牲的祭祀含义。
    《史记•天官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至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这完全符合M45号墓的形制和星象布置,当然也说明乘于斗车上者为帝王。从45号墓的性质来看,墓主人头顶圆天,脚踩大地,符合“戴圆履方。”的特征。墓主人的身长与龙虎的高度,为的是证明他就是人间第一。君主和帝王的象征意义,更符合墓主人以表测天,以绳测地的事实,这是六七千年前墓主人为人类的重大贡献之一。
    根据考古专家用放射性碳14测定,以及树轮校正的结果。M45号墓的建墓年代为公元前(4510±135)年,距今已有6500年了。那时的帝王,无论从时间或者从易经方面来讲;他就是”百王先首“的伏羲帝。
    第三表示墓主人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墓主人的身份证
    再者,北斗斗柄用人骨,我认为除了表示强调了以人为的牺牲的祭祀含义之外,还表示了墓主人的死亡和出生时间,因为古代那时候没有字和现代用的钟表,那么为说明M45号墓主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只能通过用墓型、人殉摆放的位置和角度、龙虎蚌塑图案、北斗人骨等,来传递信息M45号墓主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另外,我们更M45号墓中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甲方,斗杓指向庚申方,在北斗七星中(七星: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天枢星为吉星,为贪狼星。主人丁兴旺,应为出生时间,摇光星为凶星。绝命,为死亡,应为表示墓主人死亡时间。那么根据北斗七星摆放的杓头和斗柄所指方向。说明四十五号墓主人,生于夏末秋初,而死亡于初春。在民间农历正月十六和六月二十三日每年两次的祭祀活动延续至今。
    美国易经学会会长应鼎成先生在《伏羲作甲历时为公元前4497年》一文中说,公元前4497年,中国元圣伏羲皇仰观天,俯察地。以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进位,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进位配合,做六十周期为一元,(俗称花甲)的甲历,三元甲子是三乘六十年的一元180年,每当三元甲子将结束和开始期间,所出现的天象是太阳系日月(含地球)水金木火土七曜(又称七政)在45度的范围内成直线排列,就是书经《尧典》记载的以齐七政(又称七星连珠)齐就是整齐的呈一直线摆列,与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七曜会聚“是一致的。在我国1982年(壬戍年)十一月二日出现过的七星连珠现象。伏羲作甲历,天干地支相配六甲一转,天度一周,六乘六十为360以配周天360度。与岁实365.242199天不同,故十九年必置七闰月,与自然地天象相合,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不失时效,尤其重要。
公元前2697年(癸亥)黄帝命大桡修订甲子,把七政会合的时间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以后每隔三元甲子,便再会和。黄帝历是公元前2697年(癸亥)伏羲作甲历时42岁,早于1800年,加显灵时间1997+42(壬午年生人)等于6536年与考古学碳14测造时间相吻合,在6500年左右范围内。
据科学推算;黄帝公元前3216~公元前3077年。黄帝轩辕氏生于公元前2697~公元前2599年,蚩尤生于公元前2230年~公元前2200年,颛顼高阳氏生于公元前2514~公元前2437年,相距伏羲1500~1800年,因此6500年前的45号墓主人就是伏羲,其他从出生时间就可排除。
    (四)乘帝车、踏七星、游天下,实为墓主人的身份证。《史记•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太一常居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生民凭着悟性和智慧,从大自热中,发现了群星拱北极中所蕴含的的主从关系,由天命理论,而进而发展为天人感应进而最终成为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45号墓主人身份证,①.人殉方面,同穴有三个殉人,葬礼规格为一代帝君葬制。②.龙虎左右相伴,为君临天下,唯我独尊之意。③.脚踏七星,古人认为斗为帝车乘驷之象,故有脚踏七星,帝王之象的寓意,以此证明,6500年前M45号墓主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
    五、三条子午线,磁极子午线,北极子午线,太阳子午线
    由45号墓主人,苍龙,白虎,由南向北,可作延长线,三条线相交后,你会发现墓主人正坐午向子的地磁极N极和S极的子午线上,青龙处于偏左壬子,丙午之间法象人盘中针。(由于地理极和地磁极,含形成磁偏角,分测值为193减180度,上古时期磁偏角在左右7.5度以内)而青龙所表示为人盘中针是以北极星为标准确定的子午线,也正处在偏左7.5度。天盘缝针则是以圭臬太阳线二分正午为标准的子午线,偏右7.5度,用白虎来表示。白虎恰似处于子癸,午丁之间,且非常精确。此处而言,地盘正针,格龙立向,人盘中针拔砂,天盘缝针消水之妙用。由秋分人殉至冬至人殉,到春分人殉画一弧线链接起来,你会发现M45号墓的风水布局,为午山子向左水倒右的三合风水阳水布局,且有冬至人殉倾斜度,为方向标的,准确无误,水眠弓抱穴,为堪舆学三合局找到了蓝本和依据。
    再看东面表示春分的人殉,所摆放的倾斜角度,为巳亥向(表示三合局中的寅申巳亥长生)。西面表示秋分殉人,做摆放的倾斜角度,正指丑未向(表示三合局中的辰戌丑未四墓库),而表示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31号墓)表示子午卯酉四帝旺,由此可知,三合局的四长生四帝旺,四墓库一应俱全,一览无余。先后天八卦,二十四山,二十四节,二十八宿等信息皆出。于是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总是春。消息皆出,(阳去阴来为消,阴去阳来为息)它既然表示了先后天八卦之体用,又指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地的自然规律,揭示了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磁场学,它是遵循、利用效法自然之道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方法,更不是虚无玄奥,神秘的唯心论。
    六、博征旁引  人祖伏羲
    河南省博物院张伟华、张方、李爱民在《濮阳市西水坡M45号墓与伏羲》一文中说:“博征旁引,古今文献。”M45号墓墓主人就是伏羲。如有的学者认为伏羲做八卦时间距今6480年,1981年陈立夫先生认为中道思想;是从中华文化的缔造者,伏羲做画卦作《易》开始,距现在已有6450多年了。台湾李凯旋先生认为:“易学……是东方的一位伟大的圣人创造,距今(1988年)已有6467年了。”3.M45号墓蕴含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内容,这些与伏羲作《易》画八卦的传说文献高度吻合,这些成就,亦只能是伏羲所创立,4.伏羲所创立”周天历度“一是将周天分为二十八宿,二是周天分为365.25度。这都是古代中国历法的基础,5.《周髀》中的数据”周髀长八尺,“冬至日晷三尺五寸,夏至晷尺六寸,算的测量地点的纬度是35°20′42″,当时的黄赤交角24°01′54″。现在濮阳约35°42′,《周髀》中的数据,只能是在6500年前在M45号墓中的墓主人的盆骨位置测得的。从而”包牺周天历度“也在45号墓的数据所证实,当然墓主人只有伏羲。
七、神奇的大脚印 天生地成的阴阳二仪图
在《竹书纪年》记载: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生于成纪。《诗含神雾》:“大迹处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那么巨人迹在哪里?为什么那么神奇?神奇的巨人迹,从堪舆学的角度讲,真正的上乘地,必须找到太极晕,方为真龙结穴,太极晕为太极场,乃宇宙中的太阳和另外的七大行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与地球产生的引力场,也叫太极场,用现代的科学术语叫光磁感应场(太极场),它是自然界的真阴真阳。人类依其作用提升生存质量、创造辉煌人生。太极场所覆盖的区域,更宜于人类生存居住,太极场的核心共振点,太极晕,就是地理环境学(堪舆风水学)的寻找的核心标的。
    研究证明地球上所有名门望族(丁财贵秀)之家,都处于太极场的核心共振点上(太极晕上)。
    现据磁场学研究专项实验中,发现地球表面存在一种区域性的光磁感应场,它是有一组绵延不断的主流山脉或地面的大型丘陵,或者(支龙)平原板块吸收宇宙光后,(光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信息的导体,太极场的生存,就是这种天地间的光磁感应,而我们的祖先早在6500年前就已洞察和掌握了这种磁场。)增加电磁波的传播能,提高地面板块的磁场强度。而这种呈阴极磁性的山脉形势或支龙平原的气脉落脉处的走向,一旦遇到江河(包括地下河)湖海和沼泽地时,江河湖水吸收宇宙光,就会产生一种阳性电磁波与地球表面这组阴极较强的地磁形成阴阳交会,在阴阳主磁力线交汇的核心处产生一个光磁共振面,覆盖一定的区域,构成区域性的光磁感应场,此光磁感应场的核心点就在距离水面不远的主流山(气)脉尽头或丘陵;支龙,平原落脉地段,这就是先贤所言“界水则止,得水而上,藏风次之的原理依据。
    那么光磁感应场的形成,会对让你产生那些影响?
    一、太极场内的太极晕处是人体自然光磁的最佳场所。
    经地球物理学家研究专家发现,人体处于地球光感应磁场特别场内的太极晕上,能直接接受特殊的磁场带,即区域性的地球光磁感应场充磁。因为光磁感应场内存在阴阳磁面,此太极场的阴阳磁力线磁场强度高于地球磁场,这区域性的太极场阴阳平衡,是阴阳的交会点,是自然的充磁点,人选择这样的太极点充磁,有利于身体健康,不存在“磁饥饿”,当一个人充满活力就会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做事事半功倍。
    二、太极场内的太极晕处是人类生命的信息的微波站
    当人进入该区域的太极场,特别是太极晕处,经过一段时间充磁和光磁波的共振后,会大大增加人体内的各生理机能的电磁波传播功能,从而人体的生命信息通过光磁波实现人体生命信息的最佳传播功能。一个家族的阴阳基因,一旦受到同频同步,该区域的光磁场感应场波频功能大小,直接决定一个家族的盛衰和效应大小。
因此你的学业有成,交天下友,事业发达,丁财贵秀,五福临门,家族兴旺。你的各种灵感沟通都来自于这种光磁信息波,它和无线电波,广播,电视台,手机电板信息系统一样,都拥有自家的频率或频道,光是电磁波传播的载体,阴极磁力线是光磁感应场的无形电源。
三、太极场内的太极晕产生微电磁涡流作用。
    实验表明,人体处在太极晕上,会产生微电涡流,能使人体的铁质保持37度的恒温,加快体内光磁和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并促进生命波信息在光波中的传播。使人体内紊乱的生理系统得到充分调解减少,减轻或缓解,次因疾病,甚至痊愈。
    四、太极场和太极晕的形成是开天辟地时各大行星对地球就已定位产生。在宇宙日夜光的作用下,什么区域产生太极磁场,就已天生地成一定的,根据地球上按方位二十四山,六十四卦向,都有太极场的形成。每个太极场都是根据区域性的环境特点,由光磁感应场,决定了该场太极晕的位置和方位。天地定位,定向,定阴阳,平衡的太极晕没有凶神恶煞,凡是有偏离太极晕光磁原理都属阴差阳错,但不会出现不吉之事。太极场的大小,环境不同,所反映的磁场效应也不一样。所以处在什么样的地球磁场环境和光磁感应环境,人体的信息反应也不同,科学探测与研究完全表明,太极场内的太极晕,是人类生命信息的微波站;是人体接受自然光磁的场所;是提升人类走向辉煌的电梯。人体命运与光磁感应场(太极场)和太极场内的太极晕息息相关。西水坡M45号墓的发掘地所在的太极场调节池水库走向,就像往西北走的巨人迹,面积72万平方米,南北宽300多米,东西长2400米左右1080亩。本水库注水后,经卫星定位航拍图后,惊现东段为青色,西段为白色的阴阳两仪图,且45号墓的灵现出土处,恰在涌泉穴上,清晰可辨。(有航拍图为证)。
    综上所述,首先从地理环境学和易学方面分析,它是6500年前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最典型的风水范本,是一部浩如烟海的无言地无字天书。M45号墓的发掘,为地理环境学寻找到答案和渊源,为人文始祖伏羲身份的认证,为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的创始,为河图洛书的诞生及运用。为我国先民在天文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地理学惊人的  论解,及人类文化文明的智慧,找到了铁证和答案。
    尤其濮阳西水坡6500年前的蚌塑天文图,比埃及金字塔中的天文图早2000多年,比巴比伦的界标天文图早3000多年,因此无论是从文献学或考古学方面,我们的天文学都是世界古天文史上最先进的,最具有更大的意义。6500年前的星象体系,起码要有万年前的培养环境,如此,才能生根发芽,濮阳的天文图可谓“万岁星象图”。此为天文学家伊世同言。
    在西水坡考古发掘前,中国殷商以上的天文学,曾被中国的“疑古派”和外国的”疑中派”视为一场白纸,特别是外国的“疑中派”总是寻找各种借口,强调中国文化自西而来,认为咱们传统的“四象””二十八宿”也是从埃及,巴比伦或印度“偷来的”。
    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穴平面图,被确认为天文图后,堵住了那些人的嘴巴。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天文学卷》第一章第一节,在该书中说,这“新的一页”却写了七页。“濮阳天文图”让中国天文学可考的历史一下子提前了3500多年,它比之前世界最古老的,在埃及金字塔内发现的天文图还要早2000年,“濮阳天文图”的横空出世,震惊了世界,它也同时告诉我们和全世界,现在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但远古时代的中国是在离开世界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起来的。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于对宇宙自然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其文明之源在八卦,文学之源在八卦,八卦的文明系统与华夏亘古的人类文明进步密不可分;伏羲陵墓的发现,是“中华第一皇陵”,是世界发现最早的皇陵,我期待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有朝一日成为万邦朝圣的地方,为世界人民找到心灵的归宿地!





(作者吕文选系濮阳市伏羲文化研究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中华龙缘网论坛   

GMT+8, 2024-11-30 06:11 , Processed in 0.06371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