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华龙缘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濮阳龙文化
查看: 56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宋朝中医药发展巅峰后名医多折寿?—董星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0:39: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什么宋朝中医药发展巅峰后名医多折寿?



为什么宋朝中医发展巅峰后名医多折寿?



文/高银忠  董星

黄河流域,中原人的历史文化自豪感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最值得自豪,并且仍然延续、沿用至今的应该是宋朝中医药发展。一幅清明上河图彰显了“万国咸通”“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繁荣景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促进了医药研究创新和发展。宋代天圣针灸铜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多项成果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时至今日,宋代中医药中的针灸、牛黄清心丸、参岑白术散、健儿药丸、安中片、艾附暖宫丸、三黄片、藿香正气水、麝香保心丸、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成果仍被广泛应用。

北宋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特点表现在国家重视收集、整理医学成果,组织编撰多部大型医术书籍,成立专门医术书籍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校正医书局完成了中国古代主要医书经典著作的校勘整理工作,并将这些医书印刷出版,实现了中医药学的普及。官办医学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医书刊行和医学教育促进了医学理论探讨。宋代自然科学技术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堪称为一个里程碑,诸多发明创造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医药管理机构、法典、制度和医药学术研究等承汉唐之风,得到广泛传承、创新、发展和繁荣,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诸多第一:和剂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医药管理机构;太平针经,世界上第一部官修针经;天圣针灸铜人,世界历史上第一尊针灸铜人;《洗冤集录》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北宋朝廷还组织编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药处方和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编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中药1700多种,所收药物比《唐本草》新增476种。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转折点,理论日益受到重视,使方剂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宋代300余年间,由政府主持修纂、国家颁布的本草著作就有5种之多,这是任何朝代不能与之相比的。宋代中医,泽被今朝毋容置疑。

然而,深入研究却有一个惊人的悖论:自从宋朝中医药走向巅峰,史书上所记载的中医药名人却一再折寿。我们从史书中找到宋朝以前的丹、道、医名家20人,包括老子、庄子、扁鹊、张道陵、华佗、张仲景、皇埔谧、孙思邈等。宋以前最大年龄为133岁,最小63岁,平均年龄为89.70岁。而宋朝以后的名医64人,包括张伯端、苏颂、钱乙、成无已、刘完素(守真)、朱震亨(丹溪)、李时珍(濒湖)等。宋及宋以后最大的93岁,最小的53岁,平均72.81岁。前后平均年龄相差11.89岁。最大年龄差40岁,最小年龄差10岁。

为什么医药学发达了,发展了,这些最懂医药学的人反而短命了?研究发现宋朝以前的丹道学家大多以导引养生为主,现在来说就是气功和养生动功调理气血。宋以前的医疗条件属于缺医少药。宋朝以后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名家辈出,但其寿命却远不如从前的那些导引养生家们。

“导引”一词,较早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有人解释为呼吸运动:“……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归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诸病源候论•白发候》)。也有人解释为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晋•李颐注)也有人解释为“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合并下来就是道法自然的健身功法集大成。内丹道人张伯端说过:“天下人皆好长生,却不好长生之术。”。健身,为治本之术。医药,为治标之策。一个属于内修,一个属于外补。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2016年元月6日于星星书屋


附:宋朝(不包括宋朝)以前丹道和医学家及宋朝以后医学名家寿命对比数据表。














释行云法师讲解禅医《易筋经》养生

释行云禅医苑技术顾问李总讲解练功体会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中华龙缘网论坛   

GMT+8, 2024-11-30 02:23 , Processed in 0.06142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