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青春雷锋》在太原南京遭遇零票房说开去 文/董星 早晨上网,看到太原《生活晨报》报道,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一部讲述雷锋从小学毕业到牺牲的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在太原上映。省城多数影院并没有安排放映这部主旋律影片,仅有的两家上映影院因无人观看,当日就匆匆下片。据《扬子晚报》报道,《青春雷锋》在南京上映首日也出现了零票房的尴尬局面。3月5日晚,据南京主城区新街口国际影城和幸福蓝海影城南京商厦店工作人员统计,“没有一位观众买票,4场均为零票房。” 3月4日,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电影<青春雷锋>、<雷锋在1959>和<雷锋的微笑>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电影院保证场次,做好放映工作。 仅从以上报道,不难发现,商业化的电影院对此没有积极性。此类红色、公益性质的电影,不是娱乐大片。在看一看晚上一边倒的负面评论,不难想象,一定是出了问题了。看一看广电总局在干什么?3月4号他们才下发做好发现放映工作的通知。一个国家机关,以为自己是部队首长,对企业化的影院令行禁止,开什么玩笑,早干嘛去了? 《青春雷锋》首先应该是电影,其次是表现形式,然后才是内容。 拍这类红色、正面宣传教育的片子,企业很少投资参与,国家也基本不出资,只有制片方自己凭“本事”找钱。这样投入的片子如何与商业娱乐片的大投入、大制作竞争?此类片子的广告推广的费用几乎没有。在剧本创作上,此类纪实性很强的片子,有历史真实的局限,人物表现形式也很受限。甚至片名都那么平淡无奇。相信剧本就没有组织过高水平的,认真的剧本研讨会。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变的极其的功利、浮躁。看一看那些昙花一现的娱乐片,音乐会,流行歌曲,就知道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未来了。当我们连雷锋这种典型都不屑一顾的时候,你怎么拿几百年,几千年前流传的什么孝道故事,神话传说去教育下一代?如果我们从儿童起就没有了学习的榜样,做人的道德方向,如何可能使他们长大以后的社会有榜样和方向?当一个社会从儿童起就失去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是如何长本事,如何挣钱的教育,可想而知,结果是什么。 2013年3月7日晨于平安果酒店
|